色”,是在人性角度上感情的自然流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猪八戒可以说得上是普通人性的代表。
基于这样一种对世俗生活的向往,猪八戒的精神世界从未被宗教的清规戒律所占据。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渴望回到高老庄和翠兰过日子,在告别老丈人的时候他说“丈人啊,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是怕我们取经不成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过活”。唐僧和悟空被捉,就大嚷着“拿行李来,我两个分了”,“挑去高老庄上回炉做女婿去”,毫不掩饰表达了对取经事业信心得缺乏,对于世俗生活的向往。
由于小说猪八戒形象产生与十六世纪的明朝。在这个时候,江浙一带重商主义浓厚,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不再羞于启齿,而是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意愿。对于金钱的欲望,并不为本时代的人所忌讳。因此猪八戒身上更多地带有人性解放的意味。
关于人性自由,《红楼梦》里第四十九回中湘云说得好,她说“‘这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的膻的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
【6】绣口”。猪八戒虽然做不到“名士风流”、“锦心绣口”,但却是达到了“腥的膻的大
吃大嚼”境界。本来人生来就有七情六欲,李蛰认为人之私欲是“ 自然之理”,“ 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 (李赞《答邓石阳》) ,财势之心人皆有之, “ 虽大圣人不能无” (李蛰《明灯道古录》) 。味、色、声、安逸, 甚至财势等种种被理学家否定的人欲, 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泰州学派的夏廷美更作出“ 天理人欲谁氏作此
【5】分别” 的论断, 认为“凡事只依从本心而行, 便是大丈夫。”。因此对于普通人来
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欲望本就是无可厚非的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敢于自由表达内心欲望的凡夫俗子实在是比那些表面上宣称“克己复礼”的迂腐书生更受人民大众的欢迎。
猪八戒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自由流露,是市井平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最真实的诉求,更体现了尘世之中芸芸众生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期许。 三、
妖魔鬼怪们的自由精神
5
《西游记》中众生百态,除了唐僧师徒四人,最让人过目难忘的便是书中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人渴望自由,妖怪们同样也渴望自由。在《西游记》中有很大一部分妖怪都是从神仙那里逃到人间然后化身为妖的。这其中就有太上老君的金银童子、坐骑青牛;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观音菩萨莲花池中养的金鱼;弥勒佛的黄眉儿童子;嫦娥月宫中的玉兔等等不一而足。在普通人看来神仙们居住的地方必然是个极乐世界比人间不知舒适多少倍,但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妖怪甘愿放弃仙籍,下凡为妖呢?除却妖怪心中祸乱人间,称王称霸的邪念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由。
《梁溪漫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穷士,当神人问他想要什么的时候,他
【7】说“但愿此生衣食粗足”,神人却大笑说这是“上界神仙之乐”.。对于妖怪们来说
下界为妖,虽然只能“衣食粗足”,还要面对生老病死的威胁,但终究是比守着一个神仙终日过一种单调乏味的生活要来得逍遥快活。这是妖怪的人生哲学,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时期宗教和皇权正在逐渐失去它们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性,宗教礼法作为禁锢人么思想的枷锁从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放抗和动摇。高高在上的神祇、帝王不再具有吸引力,现实的幸福生活才是人们真正向往和追求的。 四、
结语:
《西游记》一书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为我们展示了十六世纪在商品经济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士人的精神世界。从孙悟空到猪八戒,从猪八戒到各路妖魔鬼怪;不论是纯真的理想化自语,还是世俗常理的自由,还是其他各种离经叛道式的自由,都在强调“自由”二字对于人的重要性。《西游记》的自由精神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它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自由的诠释和追求,成为中国小说史上不朽的传奇。
参考文献:
[1] (美) 勒内·韦勤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译. 文学理论[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
[2] 谢肇 . 五杂俎[A]. 朱一玄,刘刘毓忱. 西游记资料汇编[ C] . 河南: 中州书画社,,1983, [3]〔英〕弥尔顿. 失乐园〔M]. 朱维之, 译.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0. [4] 钱钟书 《谈艺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 [5] 黄宗羲 《明儒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6] 曹雪芹, 启功等注释.《红楼梦》[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7](宋) 费衮《梁溪漫志》(卷八“士人祈闲适”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 吴承恩著《西游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7
文 题:浅论《西游记》中的自由精神
姓 名:学 院:
班 级:学 号: 文化传播学院 2010级1班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