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11分)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①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①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哪两个?试简述。(6分)
? ? ?
?
【答案】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3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词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3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读题干,可知有今昔对比之意,然后针对相关诗句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解析】BC B项,“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表述有误,应是“委婉 含蓄”。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6分)
? ?
①
【答案】第二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拟人手法。(2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江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2分)。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②
①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漂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无法克制和把持自己的悲伤心情。 C.“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E.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解析】BD B项,“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D项,“实现了‘本意’”错,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
(2)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写“流莺”的?寄寓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6分)
? ?
【答案】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2分)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2分)③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被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11分)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解析】AB(选A得2分,选B得3分。选C、D、E不得分)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 ? ?
【答案】①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②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2分)③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2分)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记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友人游河东 项 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 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5分)
?
②
③
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