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历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70.060.050.040.030.020.010.0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比重(%) 第一产业 比重(%) 第二产业 比重(%) 第三产业
近年来无锡市产业总值不断增长,在2005年后增幅更加明显。第一产业基本稳定,且占比重较小。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但近年来第三产业有不断增长取代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趋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值不断上升,增长匀速显著。近年来,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渐缓慢减少,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稳步上升。在未来,第三产业发展值得期待,所占产业比重应该会逐渐增加。
(一)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
纵观无锡产业结构的调整,大体可以划分为局部性调整和整体性调整两大阶段。局部性调整也可以说是一种被动性调整,主要针对原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部分所作的调整,在无锡更多地表现为对制造业的调整。而整体性调整则是一种主动性调整,是围绕制造业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调整,它着重要解决的是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升级问题。近几年,无锡正是着力于产业的整体性调整,从而使产业优化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产业调整由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转变。在发达国家经济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今天,无锡也致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结构调整呈现出由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转变的趋向。2006年无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亿,比上年增长
6.3%;第二产业增加值1968.7亿,比上年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1280亿,比上年增长15.5%。从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看,无锡三次产业结构已分别由去年底的1.6:59.6:38.8调整为1.2:59.3:39.5。从中可以看出,无锡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增速最快,高于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与此相适应,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相应提高,由2006年比2005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提高了0.7个百分点。这表明产业结构正由“硬”向“软”转变,即由原来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向二三产业并举的格局转变。
2.产业发展的质量在不断提高。首先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比重在不断降低,养殖业比重在提高且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发展迅速。现在无锡的牧业、渔业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21.6%、11.3%上升到2006年的28.2%和18.3%,种植业内部茶叶、果树和花卉等主要经济作物的比重已上升到56%以上,表明农业结构正与消费结构和技术结构不断提高的现实相适应。其次在第二产业中,工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其中电子信息、装备机械、汽车零部件、高档纺织和新材料五大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006年达到65.3%,且呈现出高技术、高加工和高附加值的趋势。与此相联的是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步伐在加快,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明显改观,最为突出的是在工业投资效率提高的同时,综合能耗在下降。2006年无锡的工业投资效果系数为0.54,比2000年的0.33提高了2.1个百分点,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仅次于上海。综合能耗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所消耗的标准煤为1.38吨,低于相邻的南京、常州等城市。制造业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综合能耗的降低,是无锡工业适度重型化步伐加快和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再次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正在兴起。尤以动漫设计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和以软件服务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动漫经过这两年的快速发展,无锡已站在全国25家国家级动漫基地的前列。服务外包今年上半年完成软件销售收入7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达46%。其它金融保险业比重也由2000年的8.46%上升到2006年的11.5%;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由2000年的1.23%上升到2006年的2.85%;加上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发展较快,由此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增长最快、增加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目前,无锡的第三产业呈现出了软件设计产业发展迅速、服务外包增势强劲、文化创意产业起步稳健、现代物流业形成规模、现代商务服务取得突破、旅游休闲产业增长迅速等六大特点。
3.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结构调整的支撑力量。近年来,无锡建立在当代前沿科学技术基础上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由2000年的355家增加到现在的665家,年均增长达11.3%,并出现了一批像尚德太阳能这样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这批企业在经过孵化期、成长期后,有的已进入规模发展期,他们的发展不仅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支撑,而且也为高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583亿元,比2000年增长76.3%,比去年底提高3.7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在行业分布上,无锡充分依靠和发挥技术优势、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逐步培育出了以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为主体,新材料产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两翼,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为补充的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已超过30%,电器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比重也达到25%左右,初步形成了两个鲜明的主导产业。加上无锡充分利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高新技术园区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形成了以“三谷”“三基地”,即硅谷、液晶谷、生物谷和动漫、设计、软件为基地的创新载体,使2006年重点开放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9.8亿,同比增长35.2%,高于工业增加值增幅0.6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4%。这一切表明高新技术已成为无锡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爆发力和最具推动力的先导产业。
(二)无锡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因素
尽管无锡这几年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线,并先后通过引进外资、创办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形式,迅速增强了无锡的制造和服务能力,又节约了无锡优化产业的“追赶”时间。但这种调整应该说还是初步的,虽然这种调整带来了无锡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但还没有实现技术层次的整体提升。因为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反映的仅是与历史情况相比的纵向趋势,而技术层次的提升才能反映与其它国家和地区在横向对比中具有相对上升的趋势。从产业层次提升的角度看,无锡的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结构偏差、技术差距与竞争能力提高是无锡产业结构优化的最为关键的难题。
1.结构偏差。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表明,结构偏差主要指伴随着经济增长
(通常用GDP水平表达)而出现的产业间比例不协调以及相互间匹配程度低这一现象。应该说无锡的产业结构在这两方面都表现的较为突出。
按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以及国内外认可的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产业结构一般由先“一二三”模式(前工业社会)向“三二一”模式(工业化后期)转变,期间经过“二一三”和“二三一”两个工业化初、中阶段。2006年无锡的人均GDP已达7000多美元,按照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无锡的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处于工业化的后期。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根据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分析判断,提出了一个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标准结构”。尽管这个“标准结构”不是绝对的,但它仍然可以作为衡量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成长质量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对照标准结构,无锡的产业结构还存在明显的偏差。
一是产业结构与GDP水平不协调。2006年无锡产业结构仅与标准结构中“3000美元”比较接近,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这一偏差不仅与GDP所处的工业化后期有差距,而且与中等发展国家的结构差也高达30以上。
二是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无锡2006年就业结构为12.7∶52.3∶35,相当于标准结构中“1000—1200美元”的水平,与7000美元的结构差高达50.1。
三是产业匹配程度低。主要表现为产业融合及其与此相联的现代服务业比重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无锡的服务业不仅大大低于世界银行2000年抽样调查统计的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61%的水平,而且还低于34个低收入国家43.5%的水平。金融服务业2006年无锡仅为1.3%,而日本在94年就高达11%,可见差距甚远。
构偏差的现实不仅说明无锡产业结构现状不合理依然存在,而且说明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业发展升级的需求还不匹配。
2.技术差距。 3.竞争能力不强。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是结构导向。二是结构基础。三是结构动力。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协调的自组织能力,因而在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成长的过程中,一般不存在产业结构变动是否协调问题,而只有产业结构走向高度化的速度问题。然而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内,单靠市场调节还很难使结构升级达到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