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1、地位和作用:
《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人教版《中国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的第三课内容。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使中国在政治上走向近代化过程中起着伟大的历史作用。 2、知识结构:
本课内容由三个子目组成,一是辛亥革命的酝酿;二是武昌起义;三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名称、时间、人物),武昌起义的时间、过程和相关事件。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都城、纪元 宪法)。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初步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让学生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学生收集的关于孙中山的资料和图片,通过学习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处理好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 5、教学准备:
1)教师:充分备课,将学生进行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准备收集孙中山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革命团体和同盟会的图片、收集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相关资料、辛亥革命影响的相关资料,向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书目:<<辛亥革命史论文集>>中的<<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运动>>和命>>。多媒体教学。
2)学生:按教师的分组分别做准备,目的是让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发展打下基础。
课前第一组、第二组,12人小组再分成6人小组,分别收集、整理孙中山和武昌起义一些小故事,小资料。然后6人小组分工答疑质疑阐述内容。 课中第三组,6人小组围绕“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展开辩论,3人合作找出辛亥革命成功的理由,3人合作找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最后统一意见,由1人整理发言稿,准备在班上发言。
课后第四组,6人小组,主题为“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2人负责文字、图片资料,2人负责板报设计和美工,2人负责文字书写。 6、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合作学习和辩论探究式学习法。 7、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剪自《走向共和》中的武昌起义、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的部分场景。以直观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平等、和谐、友好真实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带进《辛亥革命》。引入语:由武昌起义引发的辛亥革命已成历史,那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这段历史?审视这段历史呢? 2)学习新课:
整节课分为三大版块:一是铭记辛亥革命;二是探究辛亥革命;三是心得与疑问。
一、铭记辛亥革命的具体步骤是:
首先:让学生按老师要求自读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要求显示在屏幕上,内容为:A、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名称、时间、地点、人物)B、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人物、政治纲领、机关刊物、三民主义?C、武昌起义的时间、人物、事件的经过?D、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都城、纪元、宪法)?E、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且要求学生落实要点,做好笔记,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知道学习本课的知识要点,独立思考,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
其次:四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内容为A、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B、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第一组:说说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第二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二者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第三组: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武昌起义就是辛亥革命吗?为什么?第四组: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统治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孙中山的革命目标达到了吗?为什么?C、交流探究达成共识并形成文字,推选代表准备发言。当学生合作学习时,老师将探究的问题显示在屏幕上,并配以图片,播放轻音乐,然后分别到各组进行指导,并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一活动,让老师切
实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人都有针对性的问题。避免不爱说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然后:学生代表发言,展示该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内容有 A、阅读的成果、B、提炼后的资料或图片C、该组探究的问题答案。有不同意见的组可以补充。教师则调控课堂,对表达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激励学生发言,,对发言好的进行及时表扬。最后:发言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互评,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和评价,进行归纳总结。 二、探究辛亥革命:
老师抛出观点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么看?然后将赞成辛亥革命成功了的学生作为正方,将赞成辛亥革命失败了的学生作为反方,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的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及结果等方面启发学生,让他们打开思想的阀门,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辩论后,再让没有加入任何一方的学生发言,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并指出: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地方,又有失败的地方。让学生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初步能力;突出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 心得与疑问:
一是巩固知识:让学生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默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学生的默写情况;同时屏幕上显示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内化。二是总结得失:让学生在该课中的最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写下来,为以后的学习所借鉴;提出在本节课还想知道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最后培养动手能力下去设计手抄报!
8、总结和评价:
1、课前,以组内成员自评为主,小组评价为辅进行合作,在合作中乐意向其他组员提供帮助。
2、课中讨论,自评、互评,小组合作中我尊重其他组员发表的不同意见。 3、课后历史小报小组评价内容为:内容丰富详实,版面设计巧妙、合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