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阅读文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对相关科研信息的收集、阅读、分析与总结和自己亲自动手做试验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这一点常被大家忽视!文献阅读是我们把握研究方向、准确切入研究课题、高效与有效完成研究任务、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前提。应保障有足够的时间来查阅文献,如连续从事试验4-5天时,应停下来,可休整一下,也可读读文献,学会“劳逸结合、试验与学习结合”。阅读应搜集哪些信息或注意什么问题?我想以下几个方面很重要。与大家共享,欢迎提出意见。
1)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有哪些小组或谁在做?哪些小组或谁做得最好? 2)大家都在用什么方法或仪器来做?最新或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采用什么方法? 3)研究取得的关键数据和结果是什么? 4)研究的最新进展或前沿是什么?
5)相关的研究论文都在国内外哪些刊物发表?最新、最好、引用次数最高、或最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有哪些?要读好论文!
6)及时做好关键数据、关键论述、心得与想法的记录。灵感通常都是转瞬即失!
以下是从网上下载的有关如何阅读文献的材料,供参阅:
之一:
1。由点到面。选工作实践中的疑点,热点,由一个小枝节,检索较全的文献,一般近期的20 篇左右已经相当多了。之所以不必在意3年以前的,是因为知识更新非常快,且网上能查到的多为近几年的全文。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然后,扩展开,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领域:谁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去图书馆找他的文章看全文。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
2。由杂到精。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追踪某个专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结论,或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从面上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
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都应该写下来。我和王忠诚院士、顾玉东院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有记卡片的习惯。病例随访、文献观点,等等。到写作文章时,都是现成的材料。现在有了电脑,但是写文献综述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好方法。随时记下论点,个人心得,会有事半功倍的成绩。无论写在纸上,还是记载在电脑内,都应该有一个记事簿,并且经常整理。 在这里介绍一款文献管理软件,具有笔记功能,可以随时记录自己对于正在阅读文献的思考,并且可以与当前文献联系起来
4。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哪些需要仔细阅
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5。天天学习。文献天天有。如果只作为一个收藏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下载的目的是学习。通过阅读,掌握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只要坚持学习,就会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之二: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记得一个留洋的研究生说,起初导师让他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好像是100篇吧?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请教导师,却被告知只要每天把数量读够就行了。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终于最后融汇贯通,也理解了导师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而且,每个作者的研究方法多少有所区别,读得多了,渐渐就会比较出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今后的研究大有裨益。
其实,由于现在科技进步很快,即使是自己从事的领域,也有很多新技术、新观点不停的出现,所以,即使是个“老手”,如果懒于更新自己的知识,也会很快落后。
之三
在文献多如牛毛的今天,其感觉犹如日益增多的帖子,在不想漏掉好东西的前提下
1 把握动态,每天入园后先浏览一遍自上次登陆以来的新帖子,感兴趣的再看看,必要时保存或收藏,这大体相当与杂志的目录,以此保证不会漏掉新的东西
2 回过头来重点看看感兴趣版块的精华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感兴趣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 edge(JI)之类的
3 好东西不仅仅只在感兴趣版块,其他版块也有一些,在空的时候看看其他版块的精华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相关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 edge(JI)之类的
4 用搜索功能查找特定关键词的帖子,大体相当于定题检索
5 随着对领域的熟悉,特别是对大师级人物的熟悉,有时可看看这些作者的帖子
6 在信息的今天,没谁敢说已经超一流,不需再接受新的东西;更没有人能够熟悉所有的领域
之四
邹承鲁院士写他是如何读文献的:
无论题目从何而来,都必需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在导师教导下,以周围同学为榜样,我就养成了每周必定去图书馆浏览最新期刊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如果确实有事,下周必定补上。我当时有一个小记录册,登录所有对
本专业重要的刊物,每期读过后,一定做记录,决不遗漏一期,直至今日。现在可以在网上阅读所有重要刊物的目录和摘要,这就更容易做到了。掌握文献、对文献进行综合,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以指导今后的研究是一个能独立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发展动态时,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不可盲从,即使是知名科学家和教科书有时也会有错误。古人说得好:“ 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追踪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时切记,你看到的问题别人也同样会看到,越是重要的问题竞争必然越是剧烈,在研究条件不如人时,如果没有创新的研究思想,独到的研究方案是不可能超越他人得到成功的。虽然国际上也有对于某些重要课题一哄而起的情况,但在我国似乎特别严重。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最多只能是为别人成果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关键在于自己的创新思想。创新思想来自何处,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重要的创新思想,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这毕竟是比较罕见的,而远远更为常见的是天才出于勤奋,创新出于积累,积累可以是个人积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单位的长期积累。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旺火炉原理,也是诺贝尔奖经常出在少数几个单位的原因。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别人无法剽窃的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而在一个炉火熊熊的旺火炉中,不断会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优秀人才的产生,并且创新思想和人才的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之五:
MIT人工智能(AI)实验室的教授和学生总结的如何读论文,还不错! 阅读论文是需要练习的技能。不可能完整地阅读所有的论文。 阅读论文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看论文中是否有感兴趣的东西。AI论文含有摘要,其中可能有内容的介绍,但是也有可能没有或者总结得不好,因此需要你跳读,这看一点那看一点,了解作者究竟做了些什么。内容目录(the table of contents)、结论部分(conclusion)和简介(introduction)是三个重点。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就只好顺序快速浏览了。一旦搞清楚了论文的大概和创新点,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阶段了。
在第二阶段,要找出论文真正具有内容的部分。很多15页的论文可以重写为一页左右的篇幅;因此需要你寻找那些真正激动人心的地方,这经常隐藏于某个地方。论文作者从其工作中所发现的感兴趣的地方,未必是你感兴趣的,反之亦然。
最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返回去通篇精读。 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如果……会发生什么?”。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之六
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
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2.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3.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之七
我有个老师,给了我两百多篇的英文文献,又给了我三个实验记录的本子,要我按他所说的格式——题名,作者、主要内容记录下来看过的文献。可我很懒,没照做。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老师不是我的毕业论文的老师,他要我学的离子色谱仪老是坏掉。 但有个经验还是想交流一下。我做的毕业论文的相关文献很多,看的时候很容易就明白,可具体要借用的时候又不能完完全全地重现;还有写论文的时候,又要重新找到那篇文章,因为要标注参考文献的出处。故为了减少反反复复地做无用功,还是把文献分类一下,做个小笔记,方便索引。 我具体举个例子吧。我做的毕业论文实验是青黛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研究及其不同烘干条件对其质量的影响。这个课题,工作量很大,也要找很多的文献:关于高效液相的(比如说梯度洗脱及程序升温),关于青黛的(加工工序、烘干技术等),关于指纹图谱的,关于青黛的主要成分的(包括成分的含量测定等),而我要做的有些目前文献上还没这方面的,还要找与青黛的有关系的物质——板蓝根的相关研究。文献很多,每篇文章的用处不一样,你可以根据借用的其中那一部分的内容,做个小标记。格式可以为:文章名称、作者、摘要(不是照抄该文章的摘要,而是你自己觉得要用到的内容概括一下)、文章出处及页码(该项可略,有了前三项的记录,到时写论文的时候要用到的话,找也很方便)。 总结一句,还是随手记录几个关键词,省得到时翻天覆地地找。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