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
【一】 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素质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 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二)素质结构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
1.生理素质 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作用。 2.科学文化素质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①对教育事业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乐于从教的敬业精神。②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人本精神。③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和严格自律的“师范”意识。④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积极和谐的人际意识。
(2)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①深厚而系统的所教学科专业知识。②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③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学科知识④活的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知识。
word.
3.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先天生理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表现为心理品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
教师心理素质又可分为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
二、 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
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可以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
(一)认知品质 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教师的能力特征是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素质。
1.敏锐的观察力; 2.准确的记忆力; 3.丰富的想象力; 4.优良的思维品质; 5.善于分配注意力。
(二)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 1.成熟的自我意识:
(1)健全的自我认知; (2)积极的自我体验; (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2.教师的情感特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2)教师应
word.
有的情操(3)教师的责任感。
3.教师的意志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4.教师的动力特征: (1)成就动机;(2)求知欲。 (三)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
1.自我定向适应性:(1)生活适应;(2)生理适应;(3)职业适应; (4)学习适应。
2.社会定向适应性:(1)社会环境适应;(2)人际环境适应;
(3)应激情境适应;(4)职业角色适应。
三、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概述
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含义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可以界定为与教师的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的总和。
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是基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和特定职业结合的产物。
(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特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
word.
需求)和教育能力。 1.职业意识:
教师职业需要按其在意识中的发展水平的明朗程度,表现为职业意向、职业动机、职业理想。
代表性的倾向:献身倾向、成就倾向、兴趣倾向、实利倾向 (1)教师的职业需要;(2)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的职业道德;(有态度、认知、行为三种成分) (4)教师的职业气质。 2.职业知识和技能:
(1)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所属学科知识、相关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
(2)教师的技能结构。 (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想象力、以及思维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师职业的活动效果有的较高的相关)
3.教育能力:(1)教学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自我发展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
(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及其培训
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1)稳定性;(3)综合性;(2)基础性;(4)发展性。
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1)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2)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途径 3.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模式:
word.
(1)校本培训模式:①技能型培训 ②实践型~ ③评价型~ ④理论型~ ⑤研究型~;
(2)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 (3)入职教育模式。
【二】 教师的自我意识 一、 教师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类型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在对自身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体验基础上,不断调节自身行为,力求达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2.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类型
(1)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来分析: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包括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
(2)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分析:分为知、情、意三个维度。具体包括自我认识与评价、
自我感受与体验、自我监督与控制。
(3)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分析:分为生理、社会和心理三个维度。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4)从意识活动中的自我观念来分析:分为现实的、投射的和理想的三个维度。具体包括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wor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