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0:52: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会写“汉宫、王侯”等词语。

2.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3.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会写8个生字,会写“汉宫、王侯”等词语。

2.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漫话传统:

同学们,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明悠远,在这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地的风俗文化,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

2.展示:你的家乡过哪些传统佳节呢?能不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度过的? 预设:我的家乡有个“龙抬头”,每逢二月初二的时候……

3.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看看诗人的家乡是怎样过节的?

4.诗中介绍了哪些传统佳节呢?对这些节日,你有怎样的了解,先走进诗里认真朗读吧!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认真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1 / 7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边读边思考诗中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3)你的家乡风俗和诗人描绘的有何异同? 3.按照老师分配的任务进行诗文朗读。 任务清单:

(1)每个小组研读自己喜欢的一首诗。 (2)读好字音,读好断句。 (3)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一听古诗的朗读,分享你的断句成果吧。 预设读诗的方法: (1)首先读得字正腔圆。 (2)然后读出节奏。 (3)读出韵律美。

5.小组展示分享一下自己的朗读成果吧! 预设: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十五夜望月

2 / 7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三、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2.诵读三首古诗,进行整体感知,这三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预设:描写了中国传统节日。

3.我知道《寒食》介绍的是“寒食”节。这个节日在清明节后,也是为了祭祀缅怀祖先的。

4.照样子展示你理解的诗文意思吧! 四、课堂扩展

1.说一说你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呢? 预设: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

2.多种方法速读古诗,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诵读和默写。 五、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生字: 宫 侯 素 章 盈 脉 栖 鸦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进行组词训练。 六、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三首》。 二、古诗背诵

小组之间进行背诵检查,然后请同学展示自己的背诵情况。 三、古诗赏析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3 / 7

讨论:怎样可以更好地理解? 预设:

(1)参考课后注释。 (2)借助工具书。 (3)听一听别人的理解。 (一)寒食风俗。

1.读一读《寒食》,思考一下:诗文里说到了哪些风俗?

(1)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吃冷食。

(2)预设: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3)理解词句意思。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官: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4)“无处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2.有同学说花开花落,但怎么还会飞呢?第一句中的“飞花”改为“落花”会更好?你怎么看呢?

3.探究:

“汉宫”是指汉朝的皇宫吗? 预设:不是,是唐宫。借古讽今。 4.寒食禁烟火为什么还会“传蜡烛”呢? 预设:特殊的人。 5.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4 / 7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n2a026axd1is530855j3blzb1bwa600hr5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