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三下《有趣的乘法计算》教研公开课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8 20:48: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大新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资料

教学内容:国标版三年级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 教学时间: 执教教师:

所在教研组:中低数学教研组 执教班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过程,能应用发现的规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 两位数乘11的速算方法。

2. “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方法。

3.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11,“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速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强化学生对规律的感知,以及对规律的数学本质的感知。

2. 学生自己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并独自根据结果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的准确性,体会探索规律并找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具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起悬念

1.教师出示:□□×11=_________,让学生确定另一个因数(两位数),成为一道两位数与11相乘的算式,教师很快的说出这道乘法算式的积。(板书:□□×11=_________)

如:18×11=198;23×11=253;??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太快了,这结果不会是错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速算,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胃口吊得足足的,为下面学生自己探索速算方法作好铺垫。

2.学生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结果。 3.学生产生疑惑: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 二、教学新知

1.教学教材第18页“两位数乘11。”

大新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资料

(1)教师板演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三道式子的计算过程:①积是这么得来的?②积与第一个因数的两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后,进行小组交流。

预设1:积的百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同。 预设2:积的十位上的数字是第一个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的和。 (3)追问:其他算式是否具有同样的方法呢? (4)深化学习,巩固提高。 出示题目,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3×11= 32×11= 52×11= 71×11= 63×11= 45×11= 81×11= 57×11=

让学通过实践,在此发现问题:在57×11这个式子中,5+12=12,应该怎么办? (5)再次探索,完善认知。

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交流心得体会。得出结论:满十进一。 (6)试一试:67×11= 78×11= 48×11= 69×11=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2.深化发展,发散思维,教学教材第18页“同头尾合十”。 (1)出示:22×28= 35×35= 56×54= 引导思考:这些题目的因数变化了,又怎么办?

设计意图:这3道题让学生产生冲突,发现不能用刚才的速算方法去解决,引导其探索接下来“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速算方法。

(2)引导学生找出这三个式子的特点;这三个式子乘数的十位有什么特点?这桑式子里的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观察后,进行小组交流。

预设1:这三个式子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 预设2:两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

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式子称为”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 (3)引导学生探索“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①学生先算一算、填一填,再和同学交流、 ②教师板演三道算式并写出得数。

22×28=□16 35×35=□25 56×24=□24 ③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学生交流、讨论,初步发现规律。

预设:对于“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千米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乘比它大1的数。

(4)计算验证。

大新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资料

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19页题目。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四、

总结提升

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的体会。

师生共同小结:①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②发现规律后,要通过计算进行验证③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

有趣的乘法计算

□□×11=_________ “同头尾合十“

大新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资料

教学反思:

重视验证环节 锻炼数学思维 ————由《有趣的乘法计算》所想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以及“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教材编排首先明确指出,“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进而通过笔算得出24×11、53×11、62×11的结果,在比较中获得初步感悟,并在举例验证中强化认识。之后编排的“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探究,其思路大致相同。之所以课题为“有趣”的乘法计算,同样是着重引领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体会计算规律的“有趣”。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不再设置探索规律的教学单元,而是通过专题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任过程中感受探索性学习的乐趣,积累探索学习的经验,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本册教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以丰富对乘法计算过程和特点的认识,增强对计算内容的学习兴趣,凸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

二、验证思维

这儿所要提出的是对于“验证”环节的编排,为何要设置对计算规律的“验证”环节呢?个人认为增加“验证”环节第一可以去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第二可以去完善发现的计算规律。学生通过竖式计算依据初步发现了两位上与11相乘,积的个位和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积的十位上的数是原来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之和。但是在实际计算中,有同学发现“当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积的十位上该怎么写?”如果之前猜想的,以11×56为例,很容易就写成5116。这与竖式验证的结果是不同的。由此启发引导学生联系“满十进一”的计算经验,通过进一步的竖式计算,掌握相关的处理方法,完善对两位数乘11计算规律的认识。从这个层面上看,修订后的苏教版教材充分考虑到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能够吃透教材编排意图,准确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合理设计教学,努力打造有厚度、有深度、有数学味儿的数学课堂。

搜索更多关于: 三下《有趣的乘法计算》教研公开课 的文档
三下《有趣的乘法计算》教研公开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n3665r2tz3pit985vk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