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实又无虚,即虚又实)。须菩提,如果菩萨心念执著于法相而修行布施,就好似一个人身置一片黑暗中,被妄念浮云障蔽佛智而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中不执著于法相而修行布施,就好比人慧眼独具,在阳光普照、玉宇清明中,彻见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须菩提,将来的世代(末法时代),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领受、奉持、理解、读诵本经,这样的人即到菩提之觉悟,成为自性的如来。如来凭广大无边的智慧完全知道和完全了解,这样的人都将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点评]
本品中“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实相即是非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等经典名言,点出了性空般若的归趣。本段进一步阐述了宇宙的真实本质就是非相,如果摒弃对一切诸相的执著,就能证见万法真如实相,就能成佛。本段中“信心清净,即生实相”这八个字是本品的中心,是说众生在破除虚幻执著后,妄念扫除,杂念排除,万法的本来面目、真实相状就会自然显示出来。凡夫跟佛很近,一张纸都不隔,只要自己的心性见到了,清楚了,此心就无比的清净。无烦恼,无妄想杂念,就是信心清净;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立刻可以见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实相。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实相就是佛家有关宇宙万法的终极看法,也称“真如”、“如”、“法界”、“实际”、“清净如来藏”、“佛性”等,指宇宙万法的实际情状、本来面目。 本段还增加了从忍辱的角度来说明不著相的重要性。“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如果摒弃了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诸相的执著,未着实相,超然无我无人无一切之境,感觉不到烦恼痛苦等,不认为有什么“辱”,无须忍受,所以不是“忍辱”。实际上是在“忍辱”与“非忍辱”(没有忍辱)之间,所以既是“忍辱”,又不是“忍辱”。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中午、下午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义,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译文]
佛说道:“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每天上午时分、中午时分、下午时分都用恒河之沙那样多的身体进行布施,长此以往,在无数无量的百千万亿个大劫中都这样进行布施,那么他应得无量布施之福。假如又有人听闻了这部经义,深信于心,不违真义,那他的福德已经胜过了前者,更何况书写、领受、持
13
行、读诵并为他人解说这部经义呢。 “须菩提,简要地概括而言,本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如来本为立志修习大乘者说此经,本为开发最上乘心者说此经。如果有人能够领受、奉持、读诵本经,并广为他人解说,如来完全可以断定,这样的人,不久的将来,都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样的人,就能开发无上正等正觉,就能承担弘传佛法的重任。反之,假设是喜欢小法的人,就不免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实际存在的错误见解,那么他就不能听受、奉持、读诵此经,并向他人解说了。 “须菩提,无论何处,只要有此经义存在,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等一切善道众生都自然应该供养此经义。因为有经义存在就等于有佛同在,有经义之处相当于佛身之塔,所以大家都应对它尊重恭敬围绕示礼,并用种种香花什物散在这个地方供养。”
[点评] 供养、恭敬《金刚经》等经典的意义,并不是经典本身象征权威,而在于《金刚经》等经典的经义(所揭示的真理),能平等地永久地启发人们的智慧。(“舍经取义”)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彼)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译文]
“再者(其次),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领受、奉持、读诵此经,反而遭人轻视鄙贱,这就是因为此人在过去世罪业深重,本应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因今生一心奉持本经而被他人轻视鄙贱的缘故,前世的罪业当即消除,从此也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回首往昔,在无量久远的过去世,我在遇见然灯佛之前,遇到过无量无数的佛,对他们我都一一供养,尽心侍奉,从不错过每一次机遇。如果又有人在后来末法的时代能领受、奉持、读诵本经,那他所得的功德同我供养诸佛的功德比,我供养诸佛的功德还不及他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无法以任何细小的数目、比喻来说明。
“须菩提,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未来世上,能领受、奉持、读诵本经,他所获得的功德,我一旦全部细说,也许有人听到会心惊肉跳,心绪不宁,怀疑不信。须菩提,你应当明白,本经的义理是不可思议的,领受、奉持、读诵本经的功德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14
[点评]
佛好像宣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义(般若法门)的广告做得非常好,很有诱惑力。本品中,佛也是在鼓励我们受持、读诵《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否?”
“否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译文]
此时,须菩提又问佛:“世尊啊,那些善男子和善女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心,请问世尊,怎样才能守护住心念,才能排除杂念的干扰呢?” 佛告诉须菩提说:“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觉悟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应当生发这样的心念:我立志救度一切众生,使他们离苦得乐。一旦度脱了一切众生,心中又毫无使一切众生得以救度的印迹,认为是很自然的、本身应该如此做的事。为什么如此?须菩提,我告诉你,如果菩萨在心中有了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或寿者的相状,那他就不是觉悟的菩萨了。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从真实义说,没有一法,可以使你生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觉得有一个法可学,有个道可得,则著相了。)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当年我在然灯佛那里开悟时,真的得到一个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吗?” 须菩提:“没有,世尊,根据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佛当年在然灯佛那里,
15
并没有得到一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并没有得到一个叫做什么大彻大悟的东西。”
佛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须菩提,真正的佛法,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没有一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真实实体。须菩提,假如我悟道时觉得有法可得、有东西可悟的话,则著相了,然灯佛当场就不会给我授记,预言我‘于将来之世会成佛,佛号释迦牟尼’了。正因为我在然灯佛那里悟道的时候,实在没有得到任何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然灯佛才为我授记,预言我于将来的娑婆世界成佛,佛号为释迦牟尼。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如来就是真如的体现,而真如即是诸法皆如的意思。所谓如来者,即真如也,真如不离诸法,诸法性空,如如不动,无取无舍,所以真如无形无相,佛法无得无失。如果有人说,如来曾在然灯佛那里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须菩提,你应当明白,如来本身即是无形无相的,因此佛真正开悟时,并没有得到一个叫无上正等正觉的法。
“须菩提,你应知道,所谓如来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本质上是非有非空,即空即有的,所以佛说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谓一切法,其意义正是非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只是名叫一切法。须菩提,这就好比说人的身形高大。” 须菩提说:“世尊,如来说人的身形高大,实际上是形容啦,并没有大身的真实性,就不是真正的大身,只是叫其做大身。” 佛说:“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啊。如果有菩萨说:我应当灭除众生的一切烦恼,救度一切众生,那他就不是菩萨了。为什么呢?彻底摆脱了对一切法的分别执著者,才是真正的菩萨。因此佛说一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的分别相状,自然都是佛法。 “须菩提,如果菩萨声称自己要用种种功德去庄严佛土,那么他就不能算作菩萨。为什么呢?如来说的庄严佛土,也就是非庄严,只是叫做庄严。(其实真正的庄严是了不可得,无一物可得;是心念清净,无分无别。)须菩提,若菩萨能够直下大悟,通达万法无‘我’(人空)、一切法了无自性(法空)的道理,不执人我法相,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空空),那他就真正达到人无我、法无我(人法二无我)的菩萨境界了,那我才称他为真菩萨。”
[点评]
梁昭明太子把《金刚经》分成三十二品,正好可以对半分成前后两半部分:前半部分从第一品到第十六品,后半部分从第十七品到三十二品。现在后半部分的开头从须菩提问佛现问题回转来,释迦牟尼佛作新的解答,另起炉灶。
本品又重新记述了须菩提所提的问题和释迦牟尼的论点。其中“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一句,提出了《金刚经》中关于“如”的重要思想,成为般若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所谓如来,即是真如,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真如即宇宙万法的真实相状,获得般若妙智后,就可以证见:一切法都是“如”的体现,一切法也都是佛法。在在处处,佛在现前,佛法无处不在,这就是如来。这一思想对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有深刻的影响,产生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禅门智慧。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