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9 22:08:3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在非农产业结构中,二产业比重较高、三产业比重较低,严重制约了非农产业就业岗位的增加。从劳动力转移的外部环境看,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资料反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二产业的比重为52.3%,三产业的比重为33.1%。与世界发达国家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0%以上的水平相比,我国三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而二产业拉动就业的作用远远不及三产业,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潜力未能发挥出来。2003年全国第三产业每亿元增加值吸纳的就业人数为5639人,较第二产业每亿元增加值吸纳的就业人数4157人多35.7%。从1991—2003年的情况看,二产业增加值保持高速增长,而就业却未保持同步增长,就业弹性很低;这13年间中有3年的就业反而出现了负增长。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虽低于二产业,但就业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就业弹性系数较高。工业化进程未兼顾劳动力就业,抑制了就业需求的扩大。由于建国以来我国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和户籍制度的影响,导致就业非农化滞后于工业化。从劳动力转移的外部环境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我国非农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占85.4%,而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占50.9%。从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就业的关系考察,两者工业化与就业大致是同步的。我国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世界发达国家的95%以上的水平约低45.0个百分点,甚至较亚洲的泰国、印尼、巴基斯坦等国的这一比重也比低几个百分点。按1991—2003年非农化就业率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的速度计算,我国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率要达到发达国家95%以上的水平,还需要30多年时间。

9

(二)城镇化进程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1、城镇化进程缓慢,决定了农村人口及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缓慢。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镇化过程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全国的城镇化进程迟缓,制约了农村人口及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城镇化进程迟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人口城镇化率低。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为40.5%,低于世界同等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约20个百分点,低于世界各国平均的48%的水平约8个百分点。

(2)人口城镇化率缓慢上升。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1979—2003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按此速度计算,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世界国家60%以上的水平,还需要20年时间。

(3)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2003年我国非农产业的增加值率为85.4%,人口城镇化率低于非农产业增加值率44.9个百分点;劳动力非农产业就业率为50.9%,人口城镇化率低于非农产业就业率10.4个百分点。

2、农村小城镇聚集人口的效能不足。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但是,由于小城镇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国家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和扶持的力度不够,培植支撑产业和完善城镇功能需要一

10

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处于二次创业的困难时期,很多乡镇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很大一部分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效益下降,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减弱。在未来可以预期的较长时期内,小城镇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较少,人口聚集效能不足。

3、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门槛较高。大城市制定了限制农村劳动力定居城市的条件,如规定迁入人口在务工的城市必须工作几年以上、拥有房产、学历在本科以上等,成为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难以跨越的门槛。虽然大中型城市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较多,但仍然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就业竞争仍然很大,农民的收入来源没有保障。大中型城市消费水平较高,而农民工收入较低、家庭负担较重,承担本人及家庭人口在城市的生活费用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

4、城镇化进程迟缓,严重制约了非农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城镇化既是农村人口居住地的转变,同时也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城镇化能够为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庞大的需求,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的有效途径。但我国城镇化进程迟缓,抑制了非农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大。人口城镇化率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这表明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及劳动力没有伴随工业化进程进入城镇,从而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劳动力需求的扩大。以消费为例,2003年统计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较农村居民高2.3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农村居民。

(三)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低,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

11

移渠道不畅通

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低,还没有真正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劳动力就业,让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市场有序流通。户籍制度仍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农村劳动力转移未能与城市劳动力公平地分享同等的就业机会。在城市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城市管理部门优先解决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增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与城市劳动力同等的扶持政策。在就业培训、就业推介、自主创业和自营劳动的优惠等方面,农村劳动力均被排除在外。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处于无人关心状态,自营劳动却更多地遭受工商、税务、城管、街道等管理人员歧视性的严厉对待。

劳动力资源整体开发水平低下,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在思路方面更多地强调非农转移而不注重农村内部挖潜,过度依赖向外地、特别是向大中城市转移而不注重利用当地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培植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组织方式方面,更多强调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而非引导和服务职能,如下达硬性的转移数量等。在组织方法方面,缺乏全国统筹、上下沟通、部门协调、区域合作,在市场不明的情况下,各地独自为战。在具体措施方面,没有大力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如基础设施、中介机构、法律法规等。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缺乏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订单培训、定点培训等长效机制发育不良。

缺乏规范的中介服务组织。中介服务组织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就业风险和成本的有效手段。但是,在政府服务方面,缺乏类似于

12

搜索更多关于: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 的文档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nhif4wh2h1h1yk7prru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