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9 13:55:3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1978年的176.9∶100.0扩大到2005年的255.2∶100;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差距由1978年的90元扩大到2005年的4902元。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严重滞缓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助长了城乡差距的扩大,拖累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制约国民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降低社会财富的人均占有水平,拖累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农村商业繁荣程度严重低于城市,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距扩大的问题,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较为缓慢。根据重庆市社会商品零售调查,1997—2003年乡镇(不含县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7.2%,较同期县城以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年均递增速度9.3%低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很低,2003年乡村人口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987元,是县城以上城镇人口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578元的11.5%。占重庆市总人口77.8%的乡村人口所实现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8.8%;占重庆市总人口22.2%的城市人口所实现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重庆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71.2%。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低,制约内需的扩大,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占全国总人口72.1%的乡村人口由于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影响成为低收入人口,购买力薄弱,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对我国实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的战略构成了决定性的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根据调查,潼南县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77元,是城镇

17

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54元的34.3%;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5.1%,较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41.6高13.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缓慢,1997—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递增了5.7%,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年均递增速度7.2%低1.5个百分点。

经济的落后必然延缓社会的进步。农村教育、科技、文化、福利、卫生、生活环境严重落后于城市,农村居民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也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对个人发展的投资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自身发展能力的增强。2005年潼南县农民用于教育的开支仅176.4元,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26.3%。农村与城市分别在较为独立的社会体系中演进,一方面是城市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繁荣,另一方面是农村社会的缓慢发展和落后,但农村的落后最终会延缓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居民收入出现巨大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并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成为危及社会稳定的因素。据测算,2005年潼南县按城乡家庭收入分组计算的基尼系数已达到了0.46,社会贫富差距已经进入了容易滋生社会不满情绪的严重状态。从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已经进入了经济加速发展,但也是社会矛盾容易激化、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时期。如何妥善解决社会矛盾、避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东西部农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性课题。

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不利影响表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

18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支点,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四、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一)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

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在区域分布、城镇规模、所有制性质、产业类型和企业规模等方面表现出五个特点:

1、东部地区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区域,中西部地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逐步增强。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区域在市外。2004年全国农村转移出乡外的劳动力中,转移到市(省)外的劳动力4770万人,占外出劳动力的51.0%。调查的潼南县2005年外出劳动力就业人员中,转向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占外出农村劳动力的55.4%,其中:广东39.4%;浙江8.0%;福建5.5%;转向中部地区的比重为3.3%;转向西部的地区比重为41.1%,其中:四川7.5%,新疆7.5%,西藏1.7%;转向国外的比重为0.2%。

东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人数最多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重点扶持,投资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借助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时机,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外资;依靠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第三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率先实现了经济起飞。由于劳动力需求旺盛,东部地区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多的地区。

19

2005年潼南县外出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到东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占55.4%,转移到中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占3.3%,转移到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占41.1%。

中西部地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以及“东企西移”、“外资西进”,东部地区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正在逐步减少,而西部地区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大,农村劳动力向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潼南县当年新增加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到东部地区的人数占42.6%,转移到中部地区的人数占3.1%,转移到西部地区的人数占54.3%。当年新增加转移到西部地区的人数所占的比重超过东部地区高11.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已成为潼南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的热点地区,在2005年西部地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低于东部地区14.3个百分点。

2、从近期看,大中型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依托;但从长期看,小城镇吸纳劳动力转移的能力将有效增强。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中型城市与小城镇在人口聚集能力上的差距很大,大中型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远远超过小城镇。2005年潼南县农村外出劳动力中,转移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人数占35.8%,转移到地级市的人数占21.6%,转移到县级市的人数占27.3%,转移到建制镇的人数占12.4%,转移到其他地区的人数占2.9%。

但是,在可预期的十到二十年内,我国大中型城市在基础设施和产业规模等方面都难以接纳农村需要转移的庞大的人口及劳动力。近年来,

20

搜索更多关于: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 的文档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nhif4wh2h1h1yk7prru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