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教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目标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重点 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 难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第一课时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教学 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目标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 由学生熟知1.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的事物入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手,易于激导入 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发学习的兴“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趣,及时认语。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读词语欣赏进那狭窄的双龙洞。(板书: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画面,易于强化认知。 1 / 7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 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了解作者,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有助于学生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理解课文。 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 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也可以让学 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1)读准字音 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蜿蜒 杜鹃 宽窄 肩背 移动 额角 陆续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上源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簇 笋”,翘舌音“浙 窄 乳”等。 新课 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臀 窄”。 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自学,培养学教学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生自主识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字,自主理“窄”上宽下窄,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 解词语,质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疑问难的能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力,让学生成为自主学(1)拥挤:(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地方相对较小而人习的主人。 或车船等相对较多。 (2)空隙:指中间空着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时间;空旷 间隙;相似的情况或状态再现的时间间隔。 (3)稍微:表示数量少或程度浅。 (4)蜿蜒:上下起伏,曲折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2 / 7
(5)依据:基础,按照。 (6)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突兀,山峰 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7)石钟乳:在溶洞里常见到,形如寺庙里的大钟,也 叫钟乳石。 (8)石笋:指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一种钙沉积、形成 像笋子一样的石头。 (9)名目:事物的名称。 通过读书、4.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画线路图,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序,对理解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4.交流 课文,学习写法做好了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铺垫。 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课堂四、课堂总结。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叶圣陶先生一道欣及拓赏了美丽的溶洞景色,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展延动,就是想马上到溶洞里面去看一看,看看那里到底有多伸 么神奇,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那里看看!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3 / 7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目标 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检查复习环节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的设计,让学生重温溶洞的导入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美丽景色,激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发情感,为学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 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 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新课 教学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 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 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抓住重点词语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明艳、迎、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等来理解课文这一环“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节是让学生了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4 / 7
解在去双龙洞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的路上见到的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美丽景色,训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板书:宽、窄;缓、急) 练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3)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 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 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 当的词语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 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这句话 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 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 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 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 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 5 /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