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行剡溪口,仰止雪窦山
——奉化游记
对杭州人来说,奉化这个地方,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很远,要去奉化,中间隔了一整个绍兴,比宁波市区要往南;他也很近,水蜜桃、雷笋这些特产,永远是我们饭桌上的宠儿;他很小,占地仅一千多平方公里,隶属于宁波的一个区;他也很大,是布袋僧、蒋介石的故乡,属于奉化的故事,在佛教和民国史中,都无疑是一页绚烂的华章。今年7月,有幸得到奉化团区委支持,我和友人,来到了这片未曾踏足,却又心驰已久的土地。
第一章 源
如果有人问我来到奉化的第一站,恰好他又有半天的空闲,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他来这里——中山公园。无需诧异,我从未将其视作整场旅程的核心,但谁又规定,起点必须要从最精彩的地方开始呢?任何艺术形式,只要与时间有关——包括文学、音乐、影视……——都会在高潮前做足铺垫,而中山,这座一进门就看见“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半现代式公园,正是一个不错的开篇。
它的地位,主要得益于东西两个山麓,东麓的定应塔,和西麓的总统纪念堂。先说东麓,众所周知,奉化因雪窦山闻名,而雪窦山又因弥勒佛闻名,而定应塔,正是弥勒佛的原型——布袋和尚的安葬之处。宋代以前,这座塔只叫做“佛塔”,因为宋哲宗给布袋和尚赐号“定应大师”,这才有了“定应”二字。当然,石塔的真迹早就在时代的洪流下不复存在,但观赏新定应塔那对称的五层构架、洁白的砖石、以及栩栩如生的佛像和莲花雕刻,也让我们对它千年前的原貌,有足够多的遐想空间。
沿着山麓拾级而上,我们走上锦屏山,也就是这座公园的主体。一路会遇上三座小亭,两座是半山腰的“听涛亭”、“仰山亭”,另一座,则是位于山顶的“望远亭”。可以猜到,这三座亭子的命名者,对于“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着不小的研究。山间的清幽自不必说,但只与鸟鸣声作伴,也未免有些孤寂了,哪怕在山顶,蒋介石亲手题写的“锦屏山”石碑跟前,也只有零星的过客来往。于是短暂停留后,便可以向西而下了。
走不多久,就能看见中山公园的另一番面貌,中正图书馆旧址:罗马穹顶在正中央、四周由托斯干柱支撑、花柱扶栏阳台伸出二层之外、脚底踏着彩色瓷砖地面……要是在建筑家眼里,误以为来到了异国他乡,也是有可能的。
图书馆紧紧挨着的,那方方正正的总统纪念堂旧址,却是一座青砖灰瓦,彻头彻尾的中式建筑。这兄弟俩,别看相貌大相径庭,肚子里的东西可是同样珍贵,那是民国的文物、史料、照片和名人传记。
要是你的目光能穿透密林,看见更远处的中塔禅寺,就会惊叹,在同一个地方,相隔不过几百米,竟然囊括了三种建筑风格,它们独具特色却各有其渊源,也就明白了,奉化深厚的底蕴和广博的包容性。
游历完中山公园后,哪怕是从未了解过奉化的朋友,也会在心底涌现或多或少的向往。那么,我们的铺垫就大抵完成,就可以满怀着憧憬之情,前往下一个
目的地。
七律 奉化中山公园
孙文巨笔立门前,静谧公园景万千。 五代佛光中塔寺,八方玉色锦屏巅。 图书馆内名人列,纪念堂中旧史眠。 奉化之行诗一首,应将此处作开篇!
第二章 垣
有人说,蒋氏故居不过是几幢老式建筑,但在我眼中,它是随着脚步徐徐展开的,一座宏伟盛大的,民国之垣。
大多数游览路线,都是从武岭门开始,然而,请允许我自西向东来述说,因为这才符合蒋介石的一生的时间顺序。玉泰盐铺,是他的出生地:130多年的一天,这间经营着盐酒的小商铺,一位男婴呱呱坠地,谁能想到,他竟是叱咤半个多世纪,影响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风云人物。
丰镐房,是他的少年、青年:这里房屋精致、庭院静雅、花园错落,却有着这么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西周两都“丰邑”、“镐京”各取一字。用现代做类比,就相当于给自己家门取名“天安门”。足见蒋公在十几岁的年纪,就有远超常人的鸿鹄之志。
文昌阁,是他的中年:文昌阁的功能历经三次变易,曾经的破败庙宇,修缮成供溪口宾主观景怡游的“乐亭”,后来又变成了蒋公和宋美龄的私人别墅。因为最后一个功能,阁里陈列着各式精巧的家具装潢,虽然都是仿造,也比影视真实得多,让民国的居室在我们面前,触手可及。如果说文昌阁背离了“利民”的初衷,那武岭学校是确确实实造福了不止一代人,附近许多居民的父辈就是在这里读的书。进到学校内部,会不觉讶异于其设施之完善——礼堂、校长室、医务室,以及照片里看到的运动场和美工教室,就算是现代的中小学,主体构架也与之大同小异。
可惜,蒋公在台湾度过晚年,奉化是看不到的,但小洋房却对其教子方式可见一斑。在当年的蒋经国,这位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少年记忆中,“洋房”却是“国学”最密集的地方。为了革除长子心中的红色思想,蒋介石令其研读孟子、曾国藩和王阳明的著作,这种“洗脑”方式倒也算得上通文达艺。对蒋经国的影响也很深远,他在台湾亲亲仁民爱物,这段经历有着不小的功劳。也就不难理解,他写下“以血洗血”的那份热烈到沸腾的孝心了。
蒋家一向是是尚孝的,宗祠和蒋母墓道就足以证明。前者倒不罕见,氏族集中的地方一般都会有其祠堂,只不过蒋介石的地位让宗祠几经修缮扩建,更为恢宏。但后者,蒋母墓道,则绝不是“面子工程”,下轿亭、慈庵、孝子亭、仰慈亭的存在,侧面印证了蒋介石时常来此扫墓,对此地极为重视。一直相信,母爱是无私的,但只有为了培养出伟人的母爱,才能在社会意义上称为伟大。王采玉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了解蒋介石人生就会发现,母亲是他一生最敬畏的人,
对他一生的决定性,远高于身为商人的父亲。所以在母亲与世长辞后,他才会写下《哭母文》,这篇诔文至今仍静静树立在慈庵内,和孙中山手书的《祭蒋太夫人文》一起,令无数游客为之动容。
游览完蒋氏故居,一场民国的穿越之旅结束后,感慨自然是主旋律,但也夹杂着一丝的叹惋。因为大部分建筑,都因为战乱而破坏,如今看到的,只是复原后的景象,而其真实面容,只依稀存在于照片里。战争带来的毁灭往往是永久性的,哪怕位高如蒋氏也难以置身事外。和平,才是世界永不过时的主题。
七律 蒋氏故居
民国之城此处寻,史书万象若亲临。 房名丰镐王侯志,墓建慈庵孝子心。 武岭门前宜远望,杜鹃谷下且高吟。 楼台多少成遗址,止战安邦古鉴今。
第三章 园
许多人来雪窦山是因为雪窦寺,没错,五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地位,足以让其名扬四海。但我想说的是,就算没有雪窦寺,雪窦山凭借其奇观胜景,“应梦名山”的地位也丝毫不会动摇。宋仁宗的故事大家都熟知,他梦见自己游览世外仙境“八极之表”,醒后降旨收集全国名山绘图,终于认出了雪窦山即是梦中所见。这可以称得上,历史上最早的大数据分析了。
除了宋仁宗,蒋介石也让雪窦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四明第一山”,四明山脉西起大俞,东至金钟,是宁波和周边最重要的山脉,而雪窦山独占鳌头,亲身来此方知并不过誉。我很向往追寻贺知章、李白一众先贤诗人的脚步,从剡溪开始将全山每个角落逐一寻访,可惜时不我待,那么,享受一下便捷的景区交通也无妨。
第一站就是所能到达的最高点——海拔超过四百米的徐凫岩。瀑布口向岩峰外伸出几尺,使得水流直泻而下,中间并无阻隔,水珠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散,画出一线纯白,屈武手书的“徐凫溅雪”四字颇得其深意。也正是因为这点,瀑底水珠弥漫,稍有阳光就能映射出彩虹,故名“彩虹潭”,能见此景,在步云梯上走一趟,再值得不过了。这里也颇具传说色彩,“徐凫”二字指的就是一只缓缓飞来,形似野鸭的仙鹤,载着得道高人飘然而去。这段神话,为佛教名山增添了几分道家的哲学韵味,使传统文化的内涵更为充实丰满。
依山势而下,我们将与三隐潭逐一邂逅。事实上,一路的大小瀑流多达十余处,三隐潭则是其中落差较大,潭水较深的三座。在树木葱茏,溪水叮咚的幽谷间漫步,本就是难得的享受,更何况还有龙王庙、寒玉亭、情人索桥、九龙木桥不时给我们带来惊喜。不愧著名文学家楼钥的称赞“灵潭深入白云堆,带雨春云为我开。”
三隐潭的终点和幸福快车站相连,能在峻峭的山谷、隐秘的丛林中修成轨道,
堪称一项卓越的工程。唯一的遗憾,就是路程太短,还未尽兴欣赏远处矗立的危峰,和近处的奇花异草,就已到达了另一个核心——千丈岩。尚在山攀登时,茂盛的树木能暂时遮挡视线,却无法阻止我们先闻其声,近两百米的“东浙第一瀑”,发出的隆隆巨响震彻远近。站在仰止桥上,其真容一览无余,清澈的泉水从山崖落下,迎头撞上突兀花岗岩,迸发成无数道激流,再汇合,再碰撞……直至潭底,如同去穿凿一块碧玉,碎片翻飞,却无一不融入碧玉自身。见此景致,恐怕只有粗野的军阀冯玉祥才会联想到水力发电。更多骚人墨客,都会诗兴大发,王安石、曾巩、楼钥、郑清之,莫不如此。可是,真的有那么大区别吗?无论是俗是雅,都已成了过往。如今轮到我们来这里,看着千百年前古人目中所见,或也留下自己的作品,但我们,也终将归于尘土,唯有这道万古长流的千丈岩瀑布,才是雪窦山,流动着的永恒……
七律 雪窦山
翠风飒飒水潺潺,雪窦奇峰畅意攀。 宋帝观图寻梦景,蒋公题字赞仙山。 隐潭路险藏深谷,飞瀑岩高响巨湾。 若问游人何不返?徐凫载我出尘寰。
第四章 缘
整场旅程的高潮如约而至,我们怀着憧憬来到了雪窦寺,作为弥勒道场,将佛教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让尘世的笔墨难以企及。寺庙中供奉有两种弥勒佛,一种是天冠弥勒,也就是古印度佛教中的未来佛,另一种则是我们熟知的大肚弥勒,两者并存,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布袋和尚圆寂前,或许已经预测到,他彻底改变了弥勒佛在中国的形象,铭刻在一代代信徒心中,成为佛教本土化的重要一笔。
虽然露天巨型弥勒佛造像,远在千丈岩瀑布口就能看到,但真正来到面前瞻仰,还需要费些工夫。首先要敬拜一路上的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大慈摩尼殿,这倒无关宗教信仰,而是在庄严的庙宇中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再经过龙华广场,这座以“龙华三会”命名的白色大理石平台,四角由威武的四大天王镇守。数百阶的未来大道,到这里才算刚起步。当然,在虔诚的人看来,连千万里都不能阻止朝拜,更何况头顶的艳阳和脚下的台阶。每走一步,自己的视野就高一分,距离弥勒佛就近一分,心中的杂念也就少一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参悟的仪式呢?
佛像底下,还有两座飞檐斗拱的小阁,其中之一供奉韦驮,这位英气勃勃的菩萨;而另一座,原本应是弥勒与之对应,既然他在最高处,就只好请来了伽蓝菩萨关公。前方竖立的铜架上,悬挂着一排排刻着图案的小铃,小铃底下系着许愿卡,一阵清风拂过,清脆的叮当声带着人们的愿望一起,直传天际。
终于,我们登上基座、右绕莲台、来到了弥勒大佛脚下。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弥勒佛像,佛像各个部分的高度颇有讲究:总高56.74米,象征弥勒佛会在
56.74亿年后从兜率天下生人间,成为释迦牟尼的继承者;佛像高33米,象征佛教的三十三重天;莲台9米,是汉语中最大的数字,象征圆满和极限。任何人、任何语言在他面前都显得如此渺小。人们到此,都会抱一抱金灿灿的佛脚,期待为日后积攒福报。而弥勒佛,则面带笑容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一如既往的和蔼。
有人会说,自己并非笃信佛教,那还需要来这里吗?其实,除了宗教价值,弥勒大佛更有其历史意义。我们读史学史,但亲历历史的机会又有几次呢?以大佛这般宏伟的工程,在佛教上的地位无异于中流砥柱,传承数百年都只是保守估计。而我们现在,真真实实地站在他面前,甚至能看清楚一处处雕刻的纹路。和过去的历史相比,触摸未来的历史,不是和弥勒“未来佛”的地位更加有缘吗?
站在大佛脚下向下俯瞰,夕阳从侧面洒下余晖,给高度对称的寺院镀上一了层金色。我明白该道别了,此时此刻,似乎想了许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想。末班车的时间把我从神游中拉回,为期两天半的奉化之行,帷幕就这样徐徐落下。这场旅程很长,长到遍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场旅程也很短,短到来不及仔细品味便画上句点,只留内心深深的依恋……
七律 雪窦寺
道场五座盛名齐,雪窦禅园俯剡溪。 降世高僧留布袋,参天巨佛望虹霓。 心灵透彻金阳暖,脚步虔诚白陛低。 不独焚香能彻悟,善缘蘸墨借诗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