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Q 20 7 A.侵蚀、搬运 B.搬运、堆积 C.侵蚀、堆积 D.搬运、侵蚀
【解析】(1)选C,(2)选C。第(1)题,图中两条曲线之间的为搬运状态,当河流流速低于沉降速度时,颗粒物可以在河床中堆积。依题意,在横坐标0.1处作垂线与沉降速度线相交,过该交点作水平线与河流流速轴相交,此点速度即是答案,故C项正确。第(2)题,依上题作图,可判断P、Q两点所属区域,得出答案。 下图示意某区域地形,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形成最早 D.丁聚落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 11.若图中A河流定期改向可能的原因是( ) ①全区全年高温,蒸发稳定 ②全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③A附近区域地势平坦
④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10选D,11选C。第10题,图中显示丁位于河流下游,航运条件好,且地势较开阔、平坦,利于城市发展,所以规模最大,故D项正确。甲位于河流上游水量较少、航运能力差,地形狭窄,不利于城市发展,故A项错误;不能判断乙聚落形成时间早晚,故B项不正确;同理,也不能判断丙形成是否最早,故C项错误。第11
2019年
题,在地势平坦、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的背景下,河流易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使河道发生改道。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个大洲的局部等高线示意图和河流流域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26分)
(1)比较甲、乙两图中的河流,完成下列表格。
流经主要地形类型 甲图M-N河段 乙图A-B河段 判断理由 (2)G、H两河在河口处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地貌景观(如图所示),试分析G河河口没有形成与H河河口相同地貌类型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地形类型可以从水系形状、等高线数值及分布、主要地形区、经纬度分布等方面判读。第(2)题,可从河流流经位置、地势特点及泥沙量来分析。 答案:(1)
流经主要地形类型 甲图M-N河段 盆地 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从等高线分布看,该地区等高线稀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较高;判断理由 从等高线看,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区,该地形区主要为平原 该地形区为盆地 疏;河流流经的是200米以下的开阔乙图A-B河段 平原 (2)原因:从流经位置特点看,G河中上游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少;从流经地形特点看,G河在N点以上多流经于盆地中,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小,易于泥沙沉积,使得N点以下河段输沙量小;在入海口附近,由于地势高差较大,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所以没有形成三角洲地貌。
2019年
13.(能力挑战题)下图为我国汉水中游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30分) (1)判断汉水自P点至Q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比较汉水中游两大支流南河与白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3)Q点附近河床宽窄不稳定,沙滩罗列(如右上角图)。当地居民有“高莫高于河沿,低莫低于山边”之谚语,即平原部分离河愈远则地势愈低,至山边为最低,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第(1)题,从水系形状和河流分布状况判断。注意200米等高线的分布。第(2)题,主要答出两河水文特征的差异,从河流落差、流速和含沙量等方面分析。第(3)题,河流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加上人为修筑堤坝造成河谷地貌的倒置。
答案:(1)盆地。理由: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西、东、南四周高,中间低;再从(200 m)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2)南河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河流含沙量大;白河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河流落差小,含沙量也小。
(3)由于支流含沙量大,注入汉水带来大量泥沙;汉水在本河段流经平原地区,流速较缓,泥沙沉积,河床抬高甚至形成河中沙洲。再加上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常遭受洪水灾害,沿河堤坝逐渐加高,造成平原部分离河愈远则地势愈低,至山边为最低,造成河谷地貌的倒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