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明发展史观看待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物质生产由采集——劳动创造
生产工具改进:旧石器——新石器工具
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培植农作物、制造陶器、驯养的牲畜) 2.政治上从无序到有序
原始群——血缘氏族——建立制度
禅让制:以传贤为宗旨,民主选举(尧舜禹的传说) 3.生活方式由“逐水草而生——定居”
北京人群居 半坡、河母渡定居(定居的前提条件是生产的发展) 4.主干民族的形成
血缘氏族——华夏族形成(黄帝、炎帝的传说)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1.政治文明的发展
国家的产生(国家机器的建立) 制度的发展:
禅让——世袭(经济发展的产物,靠权力占有别人的财产) 分封制:周王以亲属关系,维持统治;诸侯安分守己
①非中央集权 ②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巩固政权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春秋战国变革废特权(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实行县制)
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统一) 2.经济文明的发展
都城:夏、商前期都城迁移,商中期开始都城基本稳定。 (反映了生产、交通、城市建设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改进(铜器、铁器、牛耕)
水利的利用(商的灌溉技术、战国时期的都江堰等工程) 经济制度的改革(初税亩、土地私有) ★夏、商、周王的腐败:(桀、纣、周幽王等) 3.人文素质的提高:
商汤、伊尹,周文王、武王、姜尚等治国治民。 春秋管仲、商鞅等变法革新 4.科技、文化的发展
思想 医学 文学 艺术 文字 天文、历法 5.对旧的奴隶制文明的冲击
春秋争霸、战国争雄、各国的变革、百家争鸣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政治文明的演进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南征百越设三郡;北筑长城防匈奴 汉:通西域设“西域都护”
平定东南地区,设置郡县;联络西南夷,使之归汉
1
昭君出塞,匈奴呼韩邪部归汉
★秦汉对匈奴的战争,迫使匈奴退居北方草原
★反映了①中原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影响;②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对先进地区的向往。③中原政权融合周遍民族 (2)政治制度的革新
秦 中央:皇帝——三公;地方:郡、县、乡、里 由诸侯割据——中央集权 汉 中央:(同秦) 地方:州——郡——县
王国——列侯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车轨;实行法制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文明思想的演进 春秋:老、庄2.经济的发展
(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 工具:西汉“耧车”、东汉“水排” 技术:耧播技术、牛耕技术、代田法 (2)货币的统一
秦“圆形方孔钱”;西汉“五铢钱”
(3)繁荣时期:“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光武中兴” 3.科技文化的发展
造纸:竹木简、帛书——西汉纤维纸——蔡侯纸
医学:“四诊法”——《伤寒杂病论》、“全身麻醉术”、健身操“五禽戏” 数学:《九章算术》总结数学成就 4.对几个问题的认识 (1)匈奴的骚扰
中原文明的高度发展;匈奴族自身的发展;匈奴的骚扰对中原文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秦末农民战争问题
秦的暴政是战争爆发的原因;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3)东汉后期的宦官专权问题
宦官专权使东汉朝政日益腐败;它是对文明发展的反动。 (4)黄巾起义问题
东汉后期的朝政日益腐败是起义的原因;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1.多民族国家的整合与发展 (1)国家分裂 统一
东汉后期军阀割据 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 西晋的短期统 东晋退居南方一隅 南北朝的对峙 隋文帝的统一 (2)多民族的融入
东汉末年,北方农民内迁,进入黄河流域
2
战国:“百家争鸣”——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晋时,内迁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孝文帝实行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隋统一南北,进入黄河流域的各民族大融合 2.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南移
(1)原因:北方战乱,大批人民南迁,带去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统治者休养生息的政策 (2)表现:修筑堤堰开荒造田
粪肥的使用
农作物粟、麦、菽的推广 丝织、冶铁、制瓷等手工业的发展 繁荣的商业城市的形成
3.科技文化的再发展
数学:《九章算术》 祖冲之的圆周率 地理、农学著作《水经注》《齐民要术》的诞生
文字的发展及书法成为艺术:甲骨文、金文 小篆、隶书 楷书 行书 钟繇的楷书 王羲之的行书
绘画:战国“赏功宴乐铜壶”画面 顾恺之的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秦兵马俑 龙门、云冈石窟 五、隋唐时期
1.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隋文帝统一南北,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 (2)(呈现贞观之治、武则天治世、开元盛世局面
(3)唐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安突厥、通吐蕃、定西域(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2.人才素质的提高
选官制度的革新(实行科举、武举选拔人才) 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官僚队伍(魏征、姚崇、宋璟等) 3.空前繁荣的社会经济 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雄伟繁华的长安城——国际性大都市 繁荣的“开皇”、“开元”盛世 4.频繁的对外交往
四通八达的对外水陆交通 鉴真东渡与日本“遣唐使” 玄奘西游,弘扬佛教文化 5.辉煌的科技文化 (1)科技的进步
领先世界的桥梁建筑技术(赵州桥) 文明古国标志的印刷述、火药的发明 孙思邈《千金方》医学成果的总结
(2)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 (3)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辉煌
书法家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颜筋柳骨”
3
画家展子虔《游春图》;“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阎立本《步辇图》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6.关于“安史之乱”
(1)原因:唐朝的国防政策问题(边境设军镇) 唐玄宗政治的腐败
(2)影响:导致唐朝政治、经济的衰落,形成后期的藩镇割据。 (3)评价:是对社会文明的反动。(唐朝由盛转衰) 六、宋元时期
1.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
(1)契丹政权,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为官;仿照中原制度改革;创制文字;发展农业。 (2)党项政权,学习中原法典和兵书;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和兵制;创制文字。 (3)女真政权,仿照南宋改革官制;推崇儒家思想;学习汉人文化习俗;与汉人通婚 (4)蒙古政权,仿行汉族政权建立政治、经济制度;设置劝农司发展农业。 2.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1)宋实行强干弱枝策略,解决割据问题
(2)元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广大疆域的管理;设宣政院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3.多民族国家的再次整合
(1)宋与辽、夏的和与战,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 (2)金灭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
(3)蒙古灭金、西夏、南宋等,臣服吐蕃,入主中原。 (4)元朝建立了更广泛意义上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半壁江山的发展 (1)农业经济的发展 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
稻麦两熟和早晚稻两熟技术的推广
北方农作物大量向南方推广 棉、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2)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南方丝织业的发达和棉织业的兴起
制瓷业的辉煌及“景德镇”等制瓷中心的形成 (3)商品经济的发展
纸币——交子的产生
海外贸易的兴盛:泉州、广州、明州三大贸易港口和市舶司的设立 “陶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4)宏伟壮丽的元大都 (5)疏浚改造的元运河 5.科技文化的辉煌发展
(1)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完成和传播 (2)史学著作,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3)文学形式的创新
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与宋辞 关汉卿与元曲《窦娥冤》 6.辽、夏、金的南侵和抗金的问题
4
各族的南侵是落后文化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冲击,是对中原文明的摧残,但进入中原地区的民族最终被中原文明征服。
中原政权的抗击是为了阻止落后民族对文明的破坏,应具有进步意义。但是,由于中原政权的腐败,抗击大多失败。 七、明清时期 1.政治文明状况
(1)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
康熙皇帝雅克萨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 康熙三征噶尔丹平定漠西蒙古
清对西藏宗教领袖的册封制度和雍正皇帝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设伊犁将军 (2)封建文明的衰落
明太祖加强专制主义(废丞相权归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 清设军机处;制造文字狱 清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2.经济文明的发展 康乾盛世的形成
新农作物的引进和普遍种植(番薯、玉米、马铃薯) 手工业的发展和棉纺织工具的改进 商品经济的发展:集市遍布城乡;
商品集散地发展为镇;
一些著名商业城市发展为区域性中心市场(北京、杭州、苏州、广州等)
3.中外文明的冲突
郑和下西洋和中华文明的传播 倭寇骚扰东南沿海与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租占澳门
荷兰殖民者窃取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及雅克萨之战 4.传统科技文明的发展 (1)科技总结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类书《永乐大典》、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 (2)古典文学——小说的颠峰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与《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曹雪芹与《红楼梦》 5.关于李自成起义问题
土地高度集中是李自成起义的重要原因 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