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班别 姓名 成绩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迸溅(bèn) 孱头(càn) 猥琐(wěi) ...B.灼灼(zhuó) 不禁(jìn) 忏悔(chàn) ...C.笼罩(lóng) 一摞(luò) 琼浆(jiàng) ...D.怆然(chuàng) 决眦(zì) 哆嗦(duō) ...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幼稚 忍俊不禁 祸不单行 芳草萋萋 B.猥琐 仙露琼桨 轰轰烈烈 垂垂暮老 C.魂魄 血气方刚 盘虹卧龙 灼灼其华 D.孱头 紫色滕萝 惹人费神 延棉无尽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读如春,你心中便无冬;读如秋,你心中便挂满果实。从阴雨读出晴日,从暗夜读出________,从枯黄读出________,从沙漠读出清泉,你就读出了常人所读不到的________。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________,这样才能把被读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读在一起。 A.霞云 翠绿 意境 灵魂 B.光明 翠绿 意义 生命 C.霞云 丰润 意义 灵魂 D.光明 丰润 意境 生命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读《望岳》,只有理解作品内容,走进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 C.当前,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D.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着社会的正能
1
量。
5.下列作家、作品、朝代或国籍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一颗小桃树》——贾平凹——当代作家——《秦腔》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诗人——《自由颂》 C.《望岳》——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工部集》
D.《登飞来峰》——王安石——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临川集拾遗》 6.古诗名句默写。(8分)
(1)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3)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 , ”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4)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 , ”来表达自己不畏奸佞、推行新法的决心,显示了高瞻远瞩的气概。
(5)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这一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勃勃生机,正所谓“ , ”。 (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名句填写) 7. 名著阅读。(2分)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 ,第三部是《神秘岛》。《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的故事。 在追捕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的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的脊背上。潜水艇是尼摩船长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中大量的氯化钠分解出来的钠发电。
8.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家门去旅行。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旅行知识,更充分地享受旅行的快乐,学校开展了“潇洒走四方”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4分)
(1)随着出游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怎样才能减少以至杜绝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2
(2)有人认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二、阅读理解。(41分)
(一)阅读诗歌,回答9-11题。(8分)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2分)
首联和颔联热情赞美了泰山巍峨雄伟的气势和 的景色。 10.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奇在何处。(3分)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古诗,回答12-13题。(7分)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3分)
13.请简要分析第三、四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3
(三)阅读短文,回答14-18题。(14分)
槐 花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啊!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啊?”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啊!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