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灾害危机管理为主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为主的转变。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风险隐患调查,查明重点区域主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建立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灾情上报系统和灾情信息共享平台,以此为基础开展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及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摸清相关气象灾害风险分布的地区差异性,为规避气象灾害风险奠定基础。开展气象灾害保险服务,加强保险制度的合理设计、科学核损理赔、制定保险汇率,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散和转移途径。
20.简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内容和目标
答:形成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成覆盖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健全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实现防御规划到县、组织机构到乡、精细预报到乡、自动观测到乡、气象服务站到乡、应急预案到村、风险调查到村、科普宣传进村、气象信息员到村、预警信息发布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灾情收集到人,发展适合我国农村基本情况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
21.如何建立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答:县级人民政府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任总指挥长,领导小组成员应当包括气象、民政、水利等
13
相关部门负责人。乡级人民政府有分管乡长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有气象协理员负责日常工作,每个乡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站。行政村村长为本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每个村设有气象信息员。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臵体系。在完善县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乡和村,落实各项措施责任人。努力形成各地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实现县乡有分管领导、乡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村有气象信息员。
22.简要回答国办49号文件中如何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
答:要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深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23.《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对地方政府加强应急演练和科普宣传有何要求?
14
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本地人民政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工作。
24.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国家、省、地气象部门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公民素质培训基地和科普教育网站。与科协合作,在大中城市科普馆设立气象展厅。与教育部门合作,在中小学开设气象知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课程,普及气象防灾减灾教育。设立宣传站和热线电话,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咨询服务。国家、省、地、县气象部门要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气象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制作气象灾害防灾避险电视宣传片、知识挂历、宣传卡片、小册子等。
25.请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与《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的关系?
答:《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是由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属于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和以前的部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相比,实现了气象灾害应急的从部门动员到全社会动员。一旦出现气象灾害,气象部门很快根据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的程度,作出未来
15
的预估,从而作出预警,起到一个“消息树”和“发令枪”的作用,马上告知有关部门,提醒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以及社会各个层面按照各自职责迅速开展响应行动。从气象防灾角度来讲,各级政府是主要的组织者和承担者,因此《预案》的出台可以更加有效地动员整个社会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更有利于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行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从而有效防范气象灾害。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是由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的气象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她着眼于长远,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实施对于指导各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解决涉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统筹防御各类气象灾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条例》作为行政法规,是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它不仅充分吸收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等近年来出台的重要文件精神,而且在起草过程中,还充分考虑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有关灾害防御的法律、行政法规的有效衔接,最终加以概括总结,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定。
总括之,《预案》、《规划》和《条例》尽管其发布主体不同,法律效力和调整的对象也有差异,但都高度统一于气象防灾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