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4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13:22: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寡人之于国也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

凶:收成不好,荒年 走:逃跑

检:同“捡”,拾起 夺:错过

解析:选C “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来之?则修文德以.A.?

?申之以孝悌之义?.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B.?

?斯天下之民至焉?.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C.??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王如.??河东凶亦然.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选D A项的“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B项的“之”分别是代词,他;助词,的。C项的“如”分别是动词,像;连词,如果。D项的“然”都是代词,这样。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可!直不百步耳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选A B项,“颁”同“斑”;C项,“涂”同“途”;D项,“无”同“勿”。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 ..

解析:选C A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B项,“可以”

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D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表转折连词”。

5.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非我也,岁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树之以桑

解析:选B A、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B项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参考答案:(1)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2)细密的渔网不进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

(3)(只要)大王不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

曰,仁者无敌。”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精读设计] 一、文言词语 1.①何以利吾国 以:介词,凭 .②杀人以梃与刃 以:介词,用 .2.①苟为后义而先利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先:意动用法以……为先 ②寡人耻之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3.万乘之国 乘:读shèng,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4.长子死焉 焉:兼词,“于之” .5.入以事其父兄 入:在家里;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 二、文言句式 1.有以异乎? 译文:有什么不同吗?(固定句式) 2.东败于齐。 译文:东边被齐国打败。(被动句)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餍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D.王往而征之 .

解析:选B B项,修:学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无后乎 .B.①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C.①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D.①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②失其所与,不知 .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餍:满足 修:治理 挞:打击 征:讨伐

解析:选A A项,①②均为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B项,①连词,和、同;②动词,结交、依附。C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被。D项,①连词,来;②介词,把。

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

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④省刑罚,薄税敛 ⑤仁者无敌 ⑥愿为死者一洗之 A.①②⑤ C.①④⑤

B.②③⑥ D.③④⑥

解析:选C ②是间接体现;③是仲尼的话;⑥是梁惠王的话。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雪洗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孟子面对梁惠王的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解析:选C C项,“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说法错误,原文是说秦、楚君王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译文: 参考答案:(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和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o5oi6iqco77t6k14pg60zn011oo6h01am3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