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
①说到食品添加剂,估计很多人会敬而远之,一些人对食品添加剂还存有根深蒂固的误解。那么,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必须退避三舍吗?
②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只是众多添加剂中的一种。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油墨添加剂、汽油添加剂等。三聚氰胺是添加剂,但它是水泥添加剂,在水泥里面作为高效减水剂;也是塑料添加剂,在塑料里面作为阻燃剂;还可以作为涂料添加剂,在涂料里面作为甲醛吸收剂。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所以,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对维护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③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呢?其实,对于现代生活来说,食品添加剂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反倒会更加危险。
④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发疾病,是食品安全头号问题,所以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而那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事实上更容易在开封后受到污染和变质,且无污染和无添加往往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造出的噱头而已。
⑤有些人不喜欢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往往是带有一种传统的情结。但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早就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且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正是因为有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才有大量的方便食品供应,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⑦我国古代的哲人就告诉过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如果拿食品添加剂当饭吃,那肯定也是不行的。所有的食品安全都涉及量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严格限定的原因。
⑧那么,也许有的人会说,每种食品添加剂虽然都在标准内,但是一天吃那么多食物,加在一起摄入的量还安全吗?答案是安全的,《GB2760—2014》中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各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其目的是确保一天吃多种食品时,其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不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而这个ADI值是经过国家卫生部门评估而来的,也就是在确保不产生健康风险的情况下,以体重为基础的人体每日可能摄入的食品添加剂量。所以即使一天吃很多种食品,也不会造成摄入的食品添加剂过量。
⑨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会对特殊人群造成不利影响的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阿斯巴甜,在《GB2760—2014》中规定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应标明:“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此外,像二氧化硫、硫磺、亚硫酸盐等含硫食物在婴幼儿食品中禁止使用,在可以添加的食品中也有严格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以避免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⑩因此,食品添加剂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已经为非法添加物背了太多的黑锅了。我们需要科学地认识它,理性地对待它。食品添加剂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躲不开也无需躲开。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打开食品添加剂的潘多拉魔盒,用好的一面去造福人类,并通过标准防止危害的一面出现。 (1)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食品添加剂”。
B.本文运用时间说明顺序,先说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再说添加食品添加剂的益处,最后写食品添加剂的特殊性。
C.第④段的划线词“目前”是对时间的限制,不排除以后会有其他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③段画线句子是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突出人们好奇的程度。 (2)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添加剂种类繁多,食品添加剂是其中的一种。
B.防腐剂、保鲜剂、小苏打、苏丹红都是食品添加剂,适当的添加在食物中是必要的。 C.担心每天吃大量的食物造成食品添加剂摄入过量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D.食品添加剂早已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想完全拒绝它是不切合实际的。 (3)对下列说明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等。(分类别) B.《GB2760—2014》中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各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列数字) C.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下定义)
D.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作比较) 【答案】 (1)C (2)B (3)A
【解析】【分析】(1)A项,有误。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如何科学地认识食品添加剂”B项,有误。“运用时间说明顺序”是错误的,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D项,有误。“是反问句”是错误的,第③段画线句子是设问句。故选C。
(2)B项,“苏丹红都是食品添加剂”是错误的。第②段,“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
(3)B项,有误。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C项,有误。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D项,有误。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选A。 故答案为:⑴C;⑵B;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对选项内容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地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
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进行判断。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交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选自《科普中国》,有测改)
(1)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第③段中划线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4)“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的发明
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侧说明,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
【答案】 (1)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2)“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 。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植物语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4)手机移动支付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在很多场景都得到应用和推广。比如出行想要骑行共享单车时,你通过手机打开相应的APP,再点开它的“扫一扫”功能,然后对准单车上的二维码一扫,“嘀”的一声,单车锁就打开了。
【解析】【分析】(1)结合第②段内容分析,这段话举了澳大利亚科学家和加拿大科学家研究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植物也有语言。这样的例子真实可靠,非常的令人信服。
(2)首先要解释“往往”的意思,然后再结合句子说明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即能知道其能否去掉。“往往”是常常的意思,意思是植物所发出的声音常常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并不是都是这样,也会有例外的情况。如果去掉,就说明植物所发出的声音都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因此不能去掉。
(3)从第③④⑤段提取出如下内容: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 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然后对这几句话概括即可。
(4)本题要求联系现实举例说明许多的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能举一个例子即可。
故答案为:⑴ 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⑵ “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 。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⑶ 植物语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⑷ 手机移动支付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在很多场景都得到应用和推广。比如出行想要骑行共享单车时,你通过手机打开相应的APP,再点开它的“扫一扫”功能,然后对准单车上的二维码一扫,“嘀”的一声,单车锁就打开了。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科学性、严密
性。做这类题时先要表明态度,该词不能去掉,然后说出该词在这里表明什么意思,再说去掉以后意思变成怎样的,和文中或者现实不相符合,最后要说出该词的应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⑶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⑷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并联系生活举例说明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说明文,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然后再根据说明特征举出恰当的例子。
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顾明
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何谓名、字、号
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④《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
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⑩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