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战胜于朝廷。
15.这篇短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请结合短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写法评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做这类题型,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方法是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原文能够回答的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来分析归纳。此类题为简答题,赋值2分或3分。 (九)问题迁移题。
【例题】(2014中考内蒙古包头卷)文言文阅读第11题:
孔子相卫,弟子予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日:“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日:“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③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④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11.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最好的效果?(2分)
【答案】 (1)不偏袒,不严苛,依法惩处。 (2)对被惩处者予以应有的人文关怀。学.科网
(十)比较阅读题。
【例题】(2014中考湖北襄阳卷)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第16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15.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 ”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 、 、 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答案】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
三讲方法——方法点睛
下面就以上个几个常考的主要考点和题型的解答方法点睛说法: (一)节奏划分
此类题首先应明白句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句读法予以明确。其次可根据句子的句子成分,利用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划分。最后,可凭借平时阅读的语感加以判定,进行印证。方法要点如下:
1.按词语划。如有些句子开头有发语词“盖、夫、若夫、至若、惟其”等;有些是时间副词,如“未几、俄而、少顷、顷刻、刹时”等。这些词语后面要作停顿,有缓解朗读语气的作用。有些词语具有表转折、递进、顺承关系的虚词,如“而、以、然、则”等,需要在其前划断,如“濯清涟/而不妖”。
2.按成分划。一般而言,文言文朗读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依据主谓宾成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予以划断,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非/士之怒也”。
3.按结构划。文言语句句式结构错综复杂,所以有时需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形成的关系加以判断。如:并列关系“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承接关系“辍耕/之垄上”其中的“辍”和“之”是两个表承接的动词;假设关系“战/必胜矣”等。
4.按句序划。这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文言倒装句式,如“咨臣/以当世之事”、“何陋/之有?”等。
总之,对于划分停顿,需要平时多加朗读训练,培养其文言阅读的语感,以达到熟能生巧之功效。 (二)字词理解
文言字词分实词和虚词,而中考考查的大多是来自课内的文言实词,所以立足于课本,平时加强对课文里的重点实词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课内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都要熟记,因为很多实词的意思都是约定俗成的。方法要点如下:
1.望文造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不妨根据其在句中的意思运用合理的“造词法”进行组词,使之解释通顺、合理。如:“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中的“广”,引申为“扩大”。
2.联想拟词。运用“联想法”,将词与词进行一定合理的联想,符合句意即可。如:“期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馨”,现代汉语是“温馨”,显然在这不合适。可以与前文中的“名、灵”相联系,再者品德只有高下之分,因而可以推测这“馨”字是“高尚”之义。
3.结合语境。对于以上两种方式都无法确定的,运用“境化法”,根据其语境做出一定的修正,使其词能达意即可。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中的“命”不是命令的意思,结合前文,墨子见公输盘,公输盘于是请教墨子,所以这里应是“见教”之意。 4.虚词实用。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具有实际意义。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为”是作为,当作。 因此,做字词释义只有夯实基础,掌握一定的推测方法,就能得心应手。 (三)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是必考题,解答时首先将语句容易理解的地方译出来,再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翻译之处删去,突显出完全不懂的内容;其次再将不懂之处放到原文中进行揣测,明确其含义;然后整理翻译,进行适当的语言组织和必要的语言修饰,做到言意相通,文意流畅;最后,再将译文放回原文当中快速检验,进行必要的修改。方法要点如下: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落实在每个字、每个词,意译只要翻译句子的大意。当直译不通再意译,可进行适当的增减。学科#网
2.保留专有名词。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官名、地名、器具等,可以不用翻译。
3.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一律不译。在文言文中,有些语气词:如“夫”、“盖”、“ 若夫”;有些无实际意义的虚词如:“了”、“者”、“也”、“焉”等,都不用翻译。 4.还原特殊句式。如有些倒装句可先将语序调换之后再译,省略句需补充省略的成分。如:“骈死于槽枥之间”调整为“于槽枥之间骈死”,“见渔人,乃大惊”前面补上“村人”。还有一些固定句式的译法,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得无……乎?”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对于文言语句的翻译,只有掌握以上的翻译步骤和几点技法,加强训练,才能游刃有余。 (四)文本分析
对文言文的文本分析,主要是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及学会深入挖掘文本的信息、内涵与外延,提高学生的品鉴与个性化阅读能力。方法要点如下: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任何文本材料都包含一定的信息,考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提及的人、事、时、地、言、情等等,筛选或从中提炼所要表述的信息。 2.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即是中心事件。
3.注意不同文体的归纳方法。叙事性的要说清人物和主要事件;议论性的要重视文章中心论点;说明性的要说清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4.留心标志性的语句。如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5.结合作者的个人背景、写作背景、个人情感、态度来归纳。 (五)形象赏析
形象赏析主要是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概括,评价人物、对比分析或对其发表看
法。对人物的分析主要从人物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及作者的情感倾向性上加以把握。方法要点如下:
1.从人物记叙、描写中总结。这主要是指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人物在文中所做的事如何,对人物的描写是怎样的,从而这些记叙和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这一人物的直观评判。 2.直接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时在文中作者会直接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倾向倾注在人物身上,对其进行评价。或褒或贬,有时亦兼而有之。
3.对于没明显词句进行评价的,可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加以把握,对人物进行加以个性化的剖析,深入挖掘人物的历史或现实意义,以及对自身修养的人生启示。 (六)语句鉴赏
鉴赏一般从文言语句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着手,从中对其所传达的文章主旨、情感态度有何作用,或者仅从其语言特色(语气、写法、结构)来进行品析,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审美鉴赏水平。方法要点如下:
1.明确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的艺术效果。 2.对文言语句的特色品味需要准确掌握,并能与现代文相区别。
3.学会从问题的提问方式入手。一般题型如:文章(某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文章在语气(写法、结构)上有何特点?文章中的某个句子(词语)有何作用?试分析某一词语的妙处?等。从其不同的提问角度,运用所掌握的鉴赏方法加以分析。 四练实题——随堂小练
1.阅读《岳阳楼记》(节选)。(11分)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去国怀乡( ) ②把酒临风( ) ..【答案】①离开 ②端着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