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从结构上看,上片的写景又是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本句词充满着感伤,充满着悲凉,与下片的情调相统一,所以,可用奠定基调来作答。
[答案] 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了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赏析思想内容类
一、概括内容主旨
“诗歌内容主旨”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和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应答步骤
第一步,认定诗歌题材,整体把握内容,如上节谈到的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诗、咏物寄兴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为“××句(联)写了××”。
第三步,揭示主旨或诗人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析] (1)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求回答春天最美好的时节是什么时候,并简述理由。解题时抓住上片的“莺初解语”“微雨”“草色”来分析,可知是“早春”,而后把体现早春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即可。(2)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解题时应从上片和下片两个方面来概括。上片写早春美景,体现诗人的喜爱之情;下片抒情,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等可看出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人们要珍惜大好时光。
[答案] (1)早春。黄莺刚能啼叫,毛毛细雨,小草刚发芽。 (2)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二、分析思想感情
赏析思想感情,仍然是理解诗歌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评判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有一准确的判断,为此,在作此类题时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大体相同之处。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5.抓住典型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所以必须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情感。
6.抓住注释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
设问方式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试比较诗歌中的不同感情?
3.××句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步骤
第一步,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作答形式一般为“描写了??,抒发了??”。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泊 舟 严 滩① 真山民②
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篷。 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 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 ①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严子陵在这里隐居钓鱼,故名。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
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析] 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释②说他宋亡归隐,此可作为理解诗的背景,全诗当中,着重写了一个“孤”字,可见其孤独、凄苦之情。“天色微茫”“严陵滩上”,可见其处在漂泊之中,据以上整理作者感情即可。
[答案] 全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漂泊无依、孤独凄苦(悲苦)的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