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杨贵妃形象的变迁
杨贵妃是个天生丽质的绝代佳人,并且多才多艺,甚至可以说她是美的化身。然而,正应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这一古谚,这位绝代佳人纵然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最终还是难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剧命运。
然而,杨贵妃非同寻常的死亡,却让她在文学艺术中得以永存。她的悲剧命运被一代代的文人骚客所传诵。“人们不愿意她死,因而驰骋想象,希望她能活在世间,以致出现了死而复活、死而升仙等传说。”于是,在这种传说和文艺作品中,她的生命力永不衰竭,一代代的文人骚客,都在她身上寄寓了不同的哀思,也因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杨贵妃的形象也一再变化,臻至完美。
一、经典作品中的杨贵妃形象。
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唐以来文学史上的一个传统题材,历代皆有作者选取这个题材进行创,“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慨歌传》,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官调》、白朴《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屠隆的《彩亳记》,清代孙郁的《天宝曲史》、洪昇的《长生殿》等”。[1]
这些作品对杨贵妃的措写不同,丰神各异。下面就重点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三部作品为例,希冀能从中看出杨贵妃形象变迁的转迹。 (一)《长恨歌》中纤弱无无辜的佳丽。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古诗,“他以喜剧开头,以悲剧结
[2]
束,在政治上是讽刺的,在爱情上是歌颂的”,作者本来的创作意图是“不但成其事,变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3]
作品在结构上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以杨贵妃之死作为分界线。前一部分极写杨贵妃的美丽与受宠及至推恩杨门,不但她自己“一朝选在君王侧,”“三千宠爱在一身”,杨氏家族“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门户生”民间也“不重生男重生女”。于是日日笙歌,夜夜狂欢,“从此帝王不早朝”。然而欢娱不久,“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终日的寻欢作乐、不理朝政终于酿成了严重的后果,于是出逃幸蜀,“六兵不发无奈何”,最终“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自己心爱的人赐死马嵬坡。这一部分是写人间的欢歌和死别;后一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及上天入地的追寻和贵妃的死而复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诗歌自此收笔,将李杨的爱情故事从人间上升到灵界。
尽管许多人认为安史之乱始于杨贵妃的恃宠而骄,推恩杨门,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对杨贵妃是不公平的。
诗歌一开头便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倾国一词,本来指使全国人都倾倒的美色。这里却有双关意义。思倾国。果倾国矣!预示着正是为为玄宗的“思倾国”,才真的弄出了一个“倾国”的结局来”[4],接着一句“御宇多年求不得”表明了“在杨玉环入官之前,玄宗求倾国之色已有多年了。后官佳丽三千人,都是多年求来的,但因为皆不是倾国之色。所以玄宗还在继续求,直到求到了杨玉环”[4]。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杨玉环,玄宗还会继续“求”他人。在这里,杨贵妃的自我成分微乎其微,她顶多只是玄宗众多玩偶中最心爱的一个,“姊妹弟兄皆列士”不过是玄宗为博取杨贵妃开心的一种手段,就像周幽王点燃
1
烽火集结众兵为博取褒姒一笑一样。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他们的生活会继续荒淫下去,或许在杨贵妃人老珠黄的那一天,玄宗会再“求”倾国之色。
然而,正是玄宗不理朝政而且日夜沉溺声色,终于导致社稷倾覆,皇舆播越,携妃出逃,在“六军不发无无奈何”的局面下,只好赐死杨妃。杨贵妃最终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自始至终她都无法说个不字。却也正是这种生离死别激起唐玄宗对杨贵妃无比沉痛的回忆,也正是这种沉痛的回忆使得杨贵妃能够永远活在这个风流天子的心中。这种“失去的才觉珍贵”使得唐玄宗成了我们哀悯的主要对象,死者已矣,哀痛的总是活着的人。唐玄宗的这种追思使得他从作品前半部的耽于淫乐的帝王,“变成了一个极为钟情,对女性极为专一的男子——帝王的物质已经渐消,更多了一些普通人的品格。或者说,前半部的玄宗对杨贵妃是基于其体貌的性爱,杨贵妃对于他来说主要是玩弄的对象,后半部的唐玄宗对杨贵妃却是一往情深,他们是不可分离的情侣,因此才有使方士上天入地寻觅
[5]
杨纪之举”。
其实,杨玉环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她始终都只是个美丽,纤弱,无辜的筹码,“丈夫将她作为自己保的筹码,拱手让给了他的父亲;家人将她作为富贵的筹码支持她陷于官院;而与她相伴时间最长的玄宗,最终对将她作为稳定军心
[6]
的筹码赐死于马嵬坡。”众所周知,杨贵妃原来是寿王王妃。虽然白居易用一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掩盖了她真实的来历,似乎她是通过选美直接进官的,但是无论如何。她还是无法逃脱后面的两个悲剧。
这首叙事诗将复杂的历史情节用精炼的语句一笔带过,将着力点放在了对情的渲染上,即细致地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浓烈的爱情和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深切的思念之情,白居易对李杨的爱情抱有同情态度,“以人之常情揣摩李隆基把帝王与妃嫔关系,认为李,杨之间存在着真正的爱情”[2],尽管作者极力渲染李杨两人的情,“七有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但是这依然无法消除杨贵妃悲剧的命运,而只能让生者噙着那一缕芬芳去追寻逝者的美丽。红颜薄命的沉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散。
就个人而言,杨贵妃只是遵从了“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的信条,遵从了“以国家社稷为重”的教诲,于是她走向了死亡,只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她美丽,纤弱的身影。 (二)《梧桐雨》中淫乱放荡的祸水。
《梧桐雨》是元代白朴的代表作,全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名于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
这是一本以唐明皇为主要角色的末本戏,正末是唐明皇。作品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由一个楔子和四折组成。
楔子写唐明皇不问是非,竟给丧师失地的番将加官进爵,让他镇守边境。第一折写安禄山出京后,杨贵妃对他暧昧思念,以及唐明皇与杨贵妃山盟海誓,尽情欢乐,这就让李杨的爱情显得胸弱且有阴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杨贵妃的形象。第二折写安禄山为夺江山,娶杨妃而起兵造反,唐明皇却不理朝政,日夜沉溺声色,在其荒淫无度时,安禄山直破潼关,兵临长安,唐明皇不得不携杨妃怆惶出逃幸蜀。第三折写马嵬兵变,唐明皇不得不杀杨国忠和杨贵妃以平民愤,第四折写唐明皇重返长安,在“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的晚上,沉情地思念死去的杨妃,整个戏在一片伤感的情调中结束。
在《梧桐雨》中,杨贵妃只是个配角,没有一句唱词,仅有几处宾白,但
2
我们可以看出杨贵妃的总体形象是淫乱,对唐玄宗没有什么感情。终究一个“妖人”的尤物。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她与安禄山的私情可以看出,尤其是马嵬兵变中,唐明皇自身难保,只好将她赐死,她虽然说“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教妾息生割舍?”却希冀唐明皇能救她,但唐明皇狼狈不堪,根本救她不得,她又心生怨恨,“陛下好下的也!”与唐明皇多情痴恋相比,杨贵妃显得很自私,她世俗而美丽,风流而放荡,纠缠于唐明皇和安禄山二人之间,成了亡国的重要根源,淫乱的她始终也逃不过亡国祸水的罪名。
在这一出“一人主唱”的杂剧里,杨贵妃作为附属于主角唐明皇而存在的角色,没有一句唱词,没有咏叹宣叙的机会,我们只能从一些比较单的对白中揣度其心声,其形象比较单薄,但我们也能从其中看出杨贵妃这一形象的特点了。
作品对杨贵妃形象的处理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将杨妃看作是一面、迷惑玄宗,一面私通安禄山的内奸,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有必然的联系的。无论如何,在《梧桐雨》中,杨贵妃被钉在“亡国祸水”的十字架上,这个十字架,她必须背负过这个时代。
(三)《长生殿》中端庄深情的仕女
《长生殿》是洪昇表现他的爱情理想的力作,也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一部。
作者对李杨故事素材的选定极细致、极谨慎,他摒弃了野史中对杨贵妃淫乱祸国的描写,采用因选美入宫的手段让她的身世变的清白,充分显示出她吸引唐明皇的注意乃是因为体貌美丽,娴雅端庄。
《长生殿》对杨贵妃形象的塑造级为丰富,从较多侧面反映了她的性格,使得美丽的杨贵妃光彩照人。作品简单叙述了李杨定情之后,就写到了杨贵妃的春睡,写出了杨贵妃的纤细美丽,当然也有故意做作,这在外在上取得了唐明皇的喜爱,初步奠定了李杨二人的感情基础。接着就写到了杨氏姐妹出游时虢夫人被宠幸事件,杨贵妃因吃醋而被谴回,引发了她与唐明皇之间的第一次矛盾。在杨国忠、高力士等的斡旋下,唐明皇因着对杨贵妃的思念又将其迎回宫中,矛盾得以解决。一天的相似之苦,让他们的感情更进一步。此后通过“制谱”、“舞盘”等,杨贵妃极力争宠,唐明皇也因她的多才多艺更加宠爱她。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做基础,他们自然能够更加恩爱。
然而,唐明皇始终是个风流天子,与杨贵妃天天耳鬓厮磨的他,反而觉得不甜蜜了,于是他找借口找来了失宠已久的梅妃。杨贵妃一夜无眠。“夜絮”一出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杨贵妃当时的心理状态。在不甘心服输的情况下,她天未明就到翠华西阁哭闹,这一番哭闹很有分寸,使得唐明皇主动认错。经过一番挫折,他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之后,他们的生活再没有了第三者,杨贵妃的争宠固宠的战争彻底结束了。然而,就在他们尽情享受美满幸福的爱情的时候,安禄山发生叛乱,这使得一直沉浸在爱情中的唐明皇和杨贵妃一时不知所措,只好仓皇出逃。一路历尽艰辛,来到了马嵬坡后,却发生了六军哗变。疯狂的将士们斩杀了杨国忠,逼死了杨贵妃。面对杀气腾腾的将士,杨贵妃对当前情况是有明确认识的。作者在写她与唐明皇死别时,既写出了她对生的留恋,对她的爱情生活的留恋,写出了她对哗变将士的微词,也写出了她对形势的清醒认识,写出她深刻的内心矛盾,任务形象在这一刹那间变的光彩照人。这就使得她的爱情生活与悲剧命运更令人同情。
杨贵妃死了,这一事实说明了帝王之家的爱情关系不可能真正超脱政治。唐
3
明皇不会为她殉情而死。面对这个尖锐的问题,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让他们最终得到团圆。他不仅写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无尽的思念,而且写了他们的真诚感动了仙界,最终得以“重圆”。这个帝王之家所罕有的帝王与妃子,的确成了“恩情美满,地久天长”的夫妻。作者向人们说明,“情”之伟大,足以超越一切,即使是帝王和妃子,只要“真心到底”、“精诚不散”,也可以“终成连理”,更何况寻常百姓家的恩爱夫妻。作者赞美李杨的爱情,也就是赞美爱情的理想。
《长生殿》中所塑造的杨贵妃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女性,她的爱情也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她美丽端庄,一往情深,努力把她与唐明皇之间的近似奴仆的不平等关系改造成接近平等的夫妻关系。作者尤其对她的争宠善妒的肯定,是对封建一夫多妻制度的否定。“杨贵妃的形象已不再是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的简单化合物,而带有某种新思想的苗头,她与唐明皇的爱情,在某些方面达到了现代人看待爱情的高度,体现了新的夫妇关系的伦理原则。虽然名为唐代贵妃,但实际上
[7]
是明末清初具有普遍性的、执着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的代表者。”
总之,《长生殿》中的杨贵妃是纯洁无暇、缠绵执着、生死不渝的追求爱情幸福的女子,是带有现代爱情观的,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平民化了的爱情主人公。
二、杨贵妃形象变迁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杨贵妃的形象在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不断的演变发展,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一)杨贵妃本身的艺术魅力
杨归粉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而且多才多艺,其本身就是蕴涵着丰富的审美资质。另外,她非同寻常的死亡总是给人以无限感慨。她是在政治斗争中被自己心爱的人赐死的,且不论她到底有多爱唐明皇,至少她生前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宠冠六宫的,死后,她却只能孤寂地长眠于马嵬坡,在兵荒马乱之地看着世事变迁。人们在慨叹惋惜之余,便禁不住要追寻她的残香余韵,禁不住对她产生无限的遐想,于是,她就在一次次的艺术创作中得到重生,得到再创造,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作家自身经理和在作品中的精神寄托
作家由于自身的遭遇、心态、人格、道德观念的不同,在创造杨贵妃形象时也会有褒有贬。
白居易“早年发扬儒家推己及人、爱民仁政、兼济天下等积极的思想,锐意进取,志在安邦定国,然而,正直的他却因太露锋芒而被贬谪江州,这对他打击甚大,是他政治上的失败,之后,他深感宦海风波,党争不已,有志难酬,边转而以独善远祸为目的,信奉道家“知足不辱”、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又栖心梵释,以求慰藉和解脱”[1]。所以,他的《长恨歌》前半首鉴戒之意很明显,后半首则对李杨的爱情悲剧进行凄恻动人的渲染,在艺术上造成了某种不和谐。这也体现了白居易对历史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态度之间的矛盾:“他尊重历史,认为安史之乱唐玄宗难辞其咎;他又珍惜人生,珍惜热的生命、生活与爱情,同情一切人的苦难与不幸”[5]。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成为对爱情极为执着的普通人了,所以作者也给于他极大的同情。所以,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他不得不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所讽刺,认为他们荒淫误国,而从人生的角度看,他又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由衷的同情。充分的情感使得《长恨歌》拥有了艺术的生命力。
白朴身经失母、亡国之痛,自幼得到很正统的教育,重气节,终身不与蒙古统治者合作。这种对现实不满的处境和感情,促使他采取了放浪形骸、不拘礼法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