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重翻千年前的一页,满湖的荷花见证了宋代才女朱淑真的柔情缱绻。当年的她,是如此的大胆,不顾世俗中的闲言碎语,拼死也要和情人相见。朱淑真后来由父母作主,嫁给了一个她不喜欢的人。她终日郁郁不乐,在苦痛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据说她是投水而去,随波流逝。父母恨她不守所谓的“妇道”,烧了凝聚她斑斑心血的诗集。她的泪,潮湿了宋词的清丽与凄美,她的死,浸润了爱情的传奇与永恒。
古诗3 《渔家傲》 【宋】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今译3:夏意沉浸在荷塘里,荷塘隐匿在莲叶中。忽闻兰桨戏水,碧波微漾,旋刻间,采莲的少女三两成行、游弋而至,轻歌欢言。琥珀美酒浸出花气的香味,就用荷叶当酒杯,饮足欢畅。嬉戏摇舟芙蕖间,粼粼微醺,红腮映盏中。醉倚碧池,贪眠一饷。小憩时分,风卷荷叶,沙沙若语。临湖听涛,梦里都浸着清凉,突来的震动惊破了香甜的梦乡,原来无人划桨的船儿也醉了,搁浅在沙滩上。
郭: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留下了许多声振朝堂的金石文章。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欧阳修的心中也有一方柔软的天地,隐藏在这些婉丽的小词中。采莲女子的形象在他的词集中频频出现,荷花正像是这些依水而居的女子,在潋滟水光中,不胜清纯的可人,她们不染喧嚣热闹的春光,不慕蜂狂蝶乱的虚荣。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荷花有君子之风、高士之节、浩然之气。民间雕刻、绘画的吉祥图案中,常把荷花作为主题来表现。荷花与螃蟹的画面寓意“和谐”;荷花与鸳鸯寓意为“和美”;荷花和对虾寓意为“和顺”;荷花和青蛙寓意为“清廉”。这就是说,在家夫妻之间要和美、在外为官要清廉,人和人相处要“以和为贵”,这样,社会就能和谐。中华民族崇尚和谐、和美、和顺的理念凝聚在眼前这一朵朵静立的荷花上。
古诗4、 【仙吕】后庭花 【元】赵孟頫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莲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今译4:清碧的溪水漂来一叶孤舟,载不起我胸中满满的闲愁。接踵的秋凉滑过发丝,侵染荷塘两岸,微冻了谁的指尖。缥缈的歌声渐渐清扬,是谁家的采莲姑娘,惊扰起黄昏深处的鸥鸟,拍翅盘桓。搅乱意兴阑珊的游云,竟惹下一头凌乱风雨。霎时间风卷云翻,急雨如注。风雨仓皇,摘一顶荷叶戴在头上,摇橹归去。这秋日荷花的香啊,是我记忆中的收藏。
郭:这只曲子叫作《后庭花》,旧时有亡国之音的称谓。作者赵孟頫是著名的大书法家,他也是宋代的宗室子弟。宋朝灭亡后,他遥望故国的残山剩水,秋风下的荷塘勾起他对往昔的无穷追忆。故园旧宅、重云深掩,烟雨江南、红尘紧锁。短短的一阕词,迫于当时的形势,欲言又止,写不尽那满胸满怀的愁闷别离,正如一柄荷叶遮不住那倾盆大雨。岁月的河流里,打捞不起的是昨日的时光。今夜的我们,如同回到陈年烟水里,把前尘旧事细细来品。
古诗5:《菩萨蛮》 回文 【宋】 张孝祥
渚莲红乱风翻雨,雨翻风乱红莲渚。深处宿幽禽,禽幽宿处深。澹妆秋水鉴,鉴水秋妆澹。
明月思人情,情人思月明。
今译5:红莲瓣瓣随风雨而凋残,我曾经的绽放你可曾看见?多希望我们的这段情缘,能像树林深处小巢中的禽鸟一样安眠。秋水如镜映出我憔悴的容颜,曾相嘱明月如我心,天涯共明月,可恨凉薄的风雨却将这一切阻绝。
郭:这是一首精妙无双的回文词。回文词是一种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词。这首词从尾到头,倒过来读也一样的工整、通顺,意韵完整。写回文词,要求驾驭文字的功力必须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首词的作者---南宋的张孝祥是一位慷慨豪迈的热血男儿,他不惧秦桧权势,为岳飞辩冤,他的词中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可叹我腰间的利箭,匣中的宝剑,都落满了灰尘,无法到报国的疆场上一展威风,时机易失啊,心怀虽然雄壮,年岁却渐老凋残!”
南宋皇帝苟且偷安,生生埋没了张孝祥、辛弃疾等一大批渴望精忠报国的英雄志士。这首词,表面上写满了儿女情长。然而,其中暗喻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报国无门的感伤,壮志难酬的无奈。
古诗6 《踏莎行·芳心苦》 【宋】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今译6:杨柳轻拂,鸳鸯戏水。翩翩莲舟寻不到已被蓬勃绿萍隔断的水路,寻芳逐艳的蜂蝶也绝不会来欣赏寂寞的秋荷。荷花凋残了绚丽的红舞衣,积郁的甘苦都流储在莲心。潮头的微波依恋着将残的夕阳,变幻的行云滴落几点如泪的细雨。这池中遗世独立的清荷,似乎有着韶华空抛的叹息:端持美好,罔顾了当日春风情谊,独自流连于夏季,而花开有时,又岂曾料想朝晦暮明,终究凭白为秋风凋零。
郭: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莲心是苦的,无情不似多情苦。情太真,爱也苦。一颗心修了千年,终于修成一朵盛开的红莲,不早不晚,只为了让此刻有缘相遇的人看到她最美丽的容颜。秋江上的芙蓉,不怨东风。只求云天碧水,见证她曾有的美好年华。 作者贺铸,家世高贵,是宋太祖的皇后贺氏一族的血脉。他本人也娶了皇室之女为妻。即便如此,因他性情倔强耿直,还是在仕途上坎坷多艰。这首词中,他将荷花比作一位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女子。写尽了古时女子佳偶难遇的凄苦,也借以抒发词人沦落不遇的感慨。 珍惜手中的缘份吧,不要像词中所说的那样:“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古诗7《惜红衣》 【宋】·姜夔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雨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今译7:夏日里弥漫着慵懒,竹枕和凉席伴着清琴旧书,不觉一睡吞噬了一天。冰冷的泉水轻洒着快意,如水的快刀剖开碧藕的甘甜。有谁举杯对饮,想城南的杜甫尚有邻翁相叙,可封存我的却是无法消弭的孤寂。万丝垂柳,空自飘水拂绵,噪鸣于枝上的凄切寒蝉,倾诉着西风肃杀的气息。弯弯的碧水上轻写一架虹桥,丝丝的轻雨中熏染了万缕荷香,只可怜那红
莲的百褶舞裙,一片片韶华凋零在清涛上。系住匆匆的行舟,锁起久未展开的眉头,天北渺邈的故国,模糊在我的眼帘中,却烙印在我的心上。可惜的是,这静静的水边,寂寞的沙洲,没有知己同游。何日能同赏这最后的秋声,将零零碎碎的心绪和这三十六坡的秋水,题上云霞润满的素笺?
郭:这首词的作者--姜夔,和周邦彦一样,是一位精通音律,创作了不少新曲牌的宋词名家。他一生游历于民间,过着江湖清客的生活。姜夔曾经寓居江南吴兴,就是现在浙江湖州。他时常乘船去寻访友人,一路往来于荷塘水路,勾起了他心中的无限诗意。江南水路,衣染荷香,倘佯于荷花的清雅中,心中自然有了那一点灵犀。轻舟荡过,妩媚的荷花嫣然摇曳,冷香也飞上了诗句。
郭:翻几阕宋词,掬一捧荷香。今夜,从暗黄发脆的书页里滑落出几瓣荷花,带我们去聆听平平仄仄中的荷露清响。俯身拾起这飘落的花瓣儿,一曲清歌吹过来唐风宋韵,吹过来古时缥缈的暗香。撑一竿青色,踏一塘花影,在一朵又一朵的荷花中悄然而过,穿越千年,阅读沧桑。相聚在如此的良宵,相聚在诗意的荷塘。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怀古之八-诗意长安【引/郭霁红】
郭:未央宫上的晨星,映出威震八方的汉家长安,大雁塔上的冷月,照出美轮美奂的盛唐长安。于是说起长安,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而是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记忆,沉淀在每个华人华侨心中永远的骄傲。
长安有颜色,有着金碧辉煌的华美色彩,长安有声音,有着嘹亮高亢的盛世强音。长安有性格,有着张扬热情的大唐气度。骆驼上的九姓胡商、罗纱后的丰腴仕女,大明宫前的万国衣冠,泛出唐三彩的釉色光泽。那是盛唐,浑融天下,包容四海的盛唐。一个云蒸霞蔚的时代,一个光芒四射的盛世中国。如今,身处美轮美奂,不亚于当年的大唐芙蓉园中,恍如重返印象中的盛唐,让我们翻开《全唐诗》暗黄的书页,在金秋的风露中品味一个说不尽诗意的长安。
古诗1【帝京篇】 唐-李世民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今译1:八百里广阔的秦川平原,屹立着雄伟的帝王之宅;万夫莫开的函谷险关,增添了皇家之苑的豪壮气象。华美的宝殿耸立千尺,巍峨的行宫高逾百丈。凭栏望去,城中的屋瓦鱼鳞般相连,直到天边云角;仰头观看,阙楼的檐楹如飞架在空中,势欲凌霄。显赫的太阳,瑰丽的彩云,都遮隐在这层叠的宫阁间,不休的烈风,高空的轻雾,从雕花的珠窗中穿入飞出。
郭:浩瀚的《全唐诗》中,这是开卷第一首,作者是大唐王朝实际上的开国之主――李世民。有道是“自古英雄尽解诗”,惯于在万马军中冲阵扬威的唐太宗,笔下的诗句自有一种凛然生威的至尊之气。
这首诗格调沉稳雄浑,写出了长安作为帝王之都的森严气象。长安东有崤山、函谷关险要牢固,西有关中平原沃野千里,自古为四塞之地,有金城汤池之固。长安城中的宫阙和这首诗篇一样,洋溢着雄视八方的王者风范。
这首诗,是唐代的开国序曲,从此,精彩的历史在长安的舞台上上演了三百多年,人物是那一个个渊停岳峙的将相,故事是那一出出风云激荡的篇章,配乐是那一声声催开百花的羯鼓,布景是那一朵朵雍容华贵的牡丹。
古诗2 【忆长安曲二章寄庞漼】 岑参
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明日归长安,为君急走马。
今译2:伫立黄沙万里的莽莽古道,翘首东望梦萦魂绕的长安,圆圆的红日升起在东方。遥远的长安望不到影子,只能怜爱这轮照过长安城的太阳。长安虽远,阻止不了归心似箭的大唐游子,道路再长,也会消尽在我追风蹑电的骏马蹄下,明天我就起程回去!为了和你早日相见,我会快马加鞭。
郭:岑参的这两首诗,似乎平白如话,但其中却包含着一个《世说新语》中的典故:偏安于江南的晋元帝,问当时还被抱在膝上的儿子说:“日远还是长安远?”,小孩子说:“日远,因为有人从长安来,不见有人从太阳上来”。晋元帝非常赞赏他,于是在第二天的君臣宴会上,当着群臣又问了一遍。没想到,这次孩子却回答说:“日近”。晋元帝大惊,问:“为什么?”孩子说:“举头就可以见日,却看不见长安”。
岑参是盛唐的边塞诗人,曾常年戍守在天山脚下,东望长安,归思浓处,很自然地就有“日近长安远”的感触。不过盛唐男儿的胸怀宽广浩荡,长安虽远,但扬鞭策马,终可抵达。当时的长安,不仅仅是驰骋四方的大唐游子们心中的温暖和骄傲,也是异国九姓百族们向往的文明中心,是当时整个东亚大地上煊煊赫赫的一轮太阳。
古诗3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杜牧
洪河清渭天池浚,太白终南地轴横。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 草妒佳人钿朵色,风回公子玉衔声。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
今译3:奔腾的黄河和清清的渭水注入天子的池苑,凌云的太白山和高峻的终南山横卧在大地的中轴。片片的祥云,辉映着紫殿玉阁的光彩,明媚的春光,勾画出百里秦川动人的风景。霓裳丽人头上的金珠花朵让野草闲花羡慕到嫉妒,风中传来翩翩公子宝马口中玉勒的回响。九五之尊的天子也要驾临曲江的芙蓉苑了,车驾在高高的夹城上行走,人们无缘看见,只闻到一阵阵仙风仙乐,十里飘香。
郭:杜牧的笔下,写出了当年春日里曲江的盛况。早在秦代,曲江就是皇家禁苑——宜春苑的所在地。到了唐代,曲江已建成风景绝佳之地,此处烟水迷蒙、碧波荡漾,柳荫啼鸟,红蕖映日。开元天宝年间,唐代国力达到极致,曲江也展现出她最辉煌的时刻,此时的曲江扩展到约70万平方米,有今天100个足球场那么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