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高考 物理
章末整合提升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什么是天体?什么是天体系统?
2.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哪些?
3.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分布在太阳大气层的什么位置? 4.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
1.对比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意义。 2.地方时计算的步骤有哪些? 3.地转偏向力有什么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四、地球的结构
1.怎样根据地震波判断地球的内部圈层? 2.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是什么?
3.地球外部圈层有几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材P6活动
1.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半径折合成千米为:140亿×(9.460 8×1012千米)=1.324 512×1023千米。
2.面对这个数字,我们会有许多感慨。例如,宇宙的范围极其广大,宇宙间奥秘无穷,目前我们的认识还很有限,对于宇宙还有许许多多奥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教材P9活动
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的概念: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相的成因(如下图)
2020 高考 物理
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②日、地、月三者位置的不断变化而使月球视形状发生变化。 (3)月相的变化规律
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球绕地球向东运行而变化,就形成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的周期性更迭。其变化规律如下表所示:
月相 日期 同太阳出没比较 月出 月落 新月 初一 同升同落 清晨 黄昏 上弦月 初七、初八 迟升后落 正午 半夜 满月 十五、十六 此起彼落 黄昏 清晨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早升先落 半夜 正午 (4)上弦月和下弦月的记忆技巧:“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位于西方天空西面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位于东方天空,东面亮。具体如下图所示:
教材P11活动
1.(1)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身的条件和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满足了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要求。如下所示:
2020 高考 物理
?温度温度变化不过分剧烈←自转周期适中??合适的大气厚度、密度合适←体积、质量适中?
生物的生存要求
?大气大气成分合适←漫长的演化过程?地球的自身条件 ?充足的内部水汽释放←收缩、衰变致热??水分原始海洋形成←冷却、凝结、汇聚?
?????????????
合适的??0~100 ℃的温度范围←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上存在生命还与地球所处的恒星际空间和行星际空间有关。
从恒星际空间来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太阳的稳定使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太阳光是地球大气的根本热源,是维持地球适合生物生存温度的必要条件,如果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地球表面的温度将变化无常,甚至急剧下降,严重威胁地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可能使大部分生物灭绝。
太阳光是地球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大多数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如果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绿色植物将会死亡,而其他绝大部分生物也将灭绝,地球将变得死气沉沉。
(3)除地球外,太阳系的其他七颗行星中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是火星。理由是在八颗行星中,火星的结构特征、运动特征以及和太阳的距离、表面温度等方面与地球最接近或类似。
2.略。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P12活动
不考虑地球大气的作用,每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相当于1.75×1014度电。
教材P13活动
1.提示:观看“大棚农业”的录像片,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就近参观“大棚农业”。
2.答案略。提示:可通过调查访问或实地观察得出结论,并列表比较其差异。 3.在一般耕地上,农作物对太阳辐射的实际利用率为2%~4%。如果将学校附近同等面积的耕地改造成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率约为6%的农业实验基地,农业生产效率会提高1.5~3倍。
4.答案略。提示:要从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去探讨。
教材P15活动 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 有利影响 ①维持大气运动、生物生长和水循环;②为人类提供能量
不利影响 过量太阳紫外线照射使人易患皮肤癌和白内障 ①太阳活动极大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①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020 高考 物理
②极光是旅游资源 ②灾害天气频繁; ③产生磁暴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教材P16~17活动
1.用一个小的球体进行模拟,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地球自转一周,实际上是大于360°(约为360°59′)的,如果以太阳以外的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就完成了一个自转周期,其演示方法和原理如下图所示:
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某恒星(★)、地心、某地点(P)位于同一直线上。
当地球位于E2时,P又位于同一恒星和地心的连线上,此时地球已自转360°。从E1到E2为一个恒星日。
当地球位于E3时,P又位于太阳与地心的连线上,地球自转360°59′。自E1到E3为一个太阳日。
2.如下表所示:
太阳日 恒星日 地球自转的角度 360°59′ 360° 长度 24小时0分 23小时56分 应用价值 生产、生活计时 科学研究计时 3.利用原子表做成的原子钟,比如铯原子钟等等,这种计算时间的方法非常精确。精确的时间尺度对于科学研究非常有价值,比如在研究超短、超快过程当中的应用,如飞秒激光器等等,如果时间精度达不到飞秒,那么可能会造成很多物理过程无法精确测量。
教材P17活动(上)
1.如下表所示: 纬度 线速度/ (千米/时) 角速度/ (度/时) 0° 1 670 15 30° 1 447(1 670·cos 30°) 15 45° 1 080(1 670·cos 45°) 15 60° 837(1 670·cos 60 °) 15
2.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线速度是赤道最大,两极为0,由赤道2020 高考 物理
向两极递减;角速度是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为15°/h。
教材P17活动(下)
在该演示中,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5秒钟代表一天。
教材P18~19活动
1.请按照教科书所介绍的方法进行实践活动,特别要思考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明确其中的道理。
用观测日影的方法,可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图中上午杆影影端A点与下午杆影影端B点都位于所画圆周上,说明两时刻的太阳高度相等,则AB两点连线的中点C与圆心所在直线即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杆影,记下此刻的北京时间,利用所学知识,可计算出当地的经度约数。
2.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各地都使用同一地方时是行不通的,因为它会造成工作、休息的不便。
教材P19活动
1.一般认为,最好的时区划分方案,也就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方案。表格可以这样填写: 时区名称 中央经线 0° 中时区 东(西)一区 东(西) 二区 东(西) 经30° …… 东(西) 十一区 东(西) 经165° 东(西) 十二区 东(西) 经15° …… 180° 2.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时区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某地时区=某地的经度÷15°。
若结果为整数,则为时区数;若所得结果为小数,则四舍五入。 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第二种方法:先用某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分别加上和减去7.5°,得到这个时区的范围。然后比较已知经度是否在这个时区范围之内。
教材P19~20活动
1.如果两个时间相加超过了24小时,则是明天,钟点要减去24小时,日期则要进一天;如果两个时间相减是负值时,则是昨天,钟点要加上24小时,日期则要退一天。
2.我们以北京(116°E)和纽约(约73°W)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按照乙地在甲地东边计算 日期 甲:北京 116°E 东八区 设定:2016年3月1日 时间 设定:8时 按照乙地在甲地西边计算 日期 设定:2016年3月1日 时间 设定:8时 所选城市 经度 时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