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深入思考,体会人物品质,明晰作者塑造的革命先烈形象。
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感受李大钊的伟大形象。 二、品词析句,感悟形象 (一)交流“被捕前”这部分。
1、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课文的2-6 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局势越来 越紧张”和父亲态度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 点拨:
父亲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局势的严重表现在那几件事上?
在这样动荡的局势下,母亲和一些朋友常常劝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父亲坚决地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把“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划线,思考:这是什么句子?(反问句。)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
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感情朗读。李大钊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读出李大钊的坚定、临危不惧。
过渡:这是被捕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不怕牺牲)的李大钊,那被捕时的他又是怎样的革命者形象呢?请大家一起看看课文。 (二)交流“被捕时”这部分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走进人物内心。 点拨:
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李大钊同志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这到底是一群怎样的敌人呢?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面对这样的敌人,面对这不妙的情形,李大钊怎么还是这样不慌不忙,父亲应该知道,一旦被捕,可能就要判重刑,甚至(死刑)。那么为什么他还是那样不慌不忙?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2、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态度严峻”,走进人物内心。
点拨:“严峻”?可以是“严肃”。你从“严峻”想到了什么? 3、感情朗读、以读激情。
看到这样的李大钊,我们的心中怎能不对他肃然起敬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部分,读出李大钊的沉着冷静,读出你对他的深深敬意。 过渡: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和父亲又见面了,那是在什么地方? (三)法庭上: 1、学生读议第19 自然段
点拨:这时“我”看到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划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从父亲的外貌可以看到父亲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板书:平静慈祥)显然,父亲受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看到这些我们的感受如何?
2、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2 自然段。 点拨:
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人之常情,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2 自然段的第1 句和第2 句话。
“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 “他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说明了什么? 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3、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他用坚定、沉着影响亲人,是亲人化悲痛为力量。
5、引读: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心——(齐读重点句)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地抒发自己的见解。再结合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进一步明晰作者所塑造的革命者形象。最后感情朗读的指导则是学生心灵与文字的碰撞,情感与内容的交融。
过渡: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体会出了什么? a 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 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交流。
设计意图:把写作融入到阅读之中。帮助高年级学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这个问题 使孩子进一步感受李大钊对家人的深刻影响,感受文章表达出来的深切怀念与悲痛。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 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2、同学们,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牢记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不要忘了
这些为我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们!
拓展阅读:读诗歌,结合自己在课外查找到的资料猜一猜诗歌中的那些数字有什么含义。(38岁的生命、22个日夜的狱中煎熬、40分钟的痛苦绞刑、19个青年革命者的同时牺牲、千万民众的热切关注、李大钊逝世80多年的纪念后再读小诗)
三十八年
血雨腥风,你用铁肩和道义担承 二十二个日夜
铁链下,你用学者身躯撑起了民族的豪气 四十分钟
西交民巷,绞痛的历史字字清晰 十九个青年
注目、跟随、没有语言,那是静默的对峙 千万民众的呼吸
在高墙外,在青山中,在赤水畔,在山村,在原野 80多年后的今天
那一片崭新的赤旗世界,已经成长为华夏的大地
设计意图:其一,拓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其二,读写结合,借鉴“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学生在习作中加以巧妙的运用。
板书设计:
被捕前 对革命高度负责 忘不了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首尾呼应 法庭上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永远记住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