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表1-7所示。 表1-7 传统的成本计算法下的产品成本 项目 A产品 B产品 直接材料 120000 840000 直接人工 20000 100000 合计 140000 940000 产量(件) 20000 200000 单位直接成本 7 4.7 单位制造费用 8.7 6.6 17.3 4.35 4.62 3.46 单位产品成本 15.7 13.6 24.3 9.05 9.32 8.16 1、以直接人工小时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时: 制造费用分配率=1040000÷(20000+100000)=8.7(元/人工小时) A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20000×8.7)÷20000=8.7(元) B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100000×8.7)÷200000=4.35(元) 2、 以直接材料成本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时: 制造费用分配率=1040000÷(120000+840000)=1.1(元/单位直接材料成本) A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120000×1.1)÷20000=6.6(元) B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840000×1.1)÷200000=4.62(元) 3、 以机器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时: 制造费用分配率=1040000÷(20000+40000)=17.3(元) A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20000×17.3)÷20000=17.3(元) B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40000×17.3)÷200000=3.46(元)
(三) 对比分析
从以上各表的信息及其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低估了产量较低、复杂程度较高的A产品的成本,A产品的单位成本均低于其单位售价。而产量较 高、复杂程度较低的B产品的成本却被高估了。低估了B产品的毛利,高估了A产品的毛利。这就影响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判断。管理者会认为A产品是 盈利的,从而加大对其的投入;B产品需要用减少成本来扩大其市场份额,但是企业管理者无法从传统的成本管理计算中看出,会导致了企业决策的错误,影响企业 的发展。 作业成本法是把管理的重心深入到作业层,将作业作为企业管理的起点和核心,并假设企业所耗用的一切资源都是因作业而发生的。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除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直接归集于产品外,制造费用也分别按各项作业活动归集到同质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选择合理的作业分配标准,将成本库中的制造费用分摊于产品中。成本分配标准更多、更具体,使得许多传统的不可控的间接成本成为了可控的直接成本,进而为成本控制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分析,从成本动因入手,目的是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将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
度,从而提高决策、计算、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
七、 总结
在对桐庐浙富控股有限公司的相关情况分析下,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成本管理方法还是停留在比较落后的阶段,与外部经济环境已不匹配,已经难以跟上自己公司 的发展步伐。其次,领导跟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及素质不够高,员工参与度过低,关键是企业缺乏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综上所述,企业竞争力的水平,跟成本管理 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现行的成本管理体系还很不成熟,很不全面,只有少数的企业用了比较先进的管理方 法,传统的方法和观念依旧深入人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生产力之间的竞争,更是对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的竞争,因此面对这些问 题,企业应该及时的改变成本管理的方法,引进新的技术或者是人才,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的机构和制度,努力改变全体员工对成本管理的概念等等。那么我相信企 业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