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 :专题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 23:03: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专题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 ) 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 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 答案:A 由“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可知,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

2.1860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

答案:C 材料信息“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和“西洋玻璃杯、洋皂”说明物质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C项

3.1878年,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在伦敦公使馆“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大城市的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这反映出( ) A.男女平等成为共识B.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 C.辛亥革命促使妇女解放D.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

答案:D 据题干中郭嵩焘仿行西礼引起轩然大波到上层社会坦然接受,可推知西方文化、礼俗被接受,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故选D项

4.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1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答案:D 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5.1903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条件为:鄂籍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这反映了当时( )

A.报纸开始推动社会启蒙和时代进步B.先进的婚姻观念已经成为时代风尚 C.传统的封建礼教受到新思想的冲击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答案:C 由材料“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可知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而追求平等,故选C项

6.民国天津名流叶崇质在家人“偶有小恙”时,会请孩子们的老师开中医草药处方。其长子多病,日常喝罐头牛奶,吃鱼肝油。倘若病情严重,就会请最好的受过西方培训的医生来,通常是位日本医生。一位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中国医生最终治好了长子的肺结核。综合以上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B.只有西医能治愈恶疾 C.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更加西化D.西医已进入国人生活

答案:D材料体现不了“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只有”,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治疗疾病,不是反映膳食结构,故C项错误;材料明显反映西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故D项正确。

7.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

2

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答案:D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强调西方物质文明一开始并不被上海市民接受,而一段时间后才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存在一个不接受到逐步接受的过程,所以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8.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答案:D:根据材料信息“一包花生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项说法最准确。

9.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今后将敷设无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其意在说明铁路的修筑( ) A.有助于实现中国近代化B.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 C.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D.有利于实现民生主义

答案:B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修建铁路能够加强东西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增强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意识,故B项符合题意

3

10.《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主题 禁缠足(篇) 兴女学(篇) 介绍外国妇女(篇) 合 计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D本题考查报刊对社会的影响。图表表明涉及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逐渐增加,所以D项正确。

11.1908年的《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达30次以上,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 这说明( ) A.民主思想传播,民众皇权思想淡漠B.清政府利用媒体,缓和与民众关系 C.晚清社会生活和社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D.报刊成为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重要阵地

答案:C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不能由人们关注这一报道判断出民众对皇权的态

4

3 5 11 6 17 17 2 19 22 10 36 56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 :专题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q5cx0cppe3h0qq02ukg7f1wl0k4iy014x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