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基本概况:青山示范区,东起工人村路,西至建设一路,北抵临江大道,南到欢乐大道,总面积23平方公里,区域内旧城旧村旧厂占比大于50%。该区内拥有两湖、三河,同时集老工业区、棚户区、老住宅区、新开发区、水敏感区、循环经济区“六区一体”,辖区滨江临湖、公园密布,有近6000亩的六大公园和南干渠游园,北靠长江,南临东湖,绿地水系占比26%,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同时该区为城市内涝高风险区,部分港渠水质污染严重,水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具有较大典型性,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强烈。
青山区
(青山区易涝点6处)21号公路金家嘴铁路桥,青化路武钢6号门,和平大道(建八——建十)排水问题,友谊大道(仁和路口、建一路路口),工业三路,临江明渠
建设投资:示范区建设惠及人口近40万居民。据介绍,青山示范区面积约23平方公里,其中青山区实际建设15.6平方公里,还有7.4平方公里为洪山区杨春湖区域实施项目330项,总投资131亿元,主要包括:城市道路41项,投资21.7亿元;小区公建260项,投资19.9亿元;公园绿地12项目,投资6.4亿元;城市水系5项,投资70亿元;城市管渠12项,投资13亿元。
建设目标:按照三年行动计划,青山区今年将完成海绵城市建设70%前期工作,项目开工20%以上。2016年,前期工作全部完成,累计开工80%以上,累计竣工率达到20%以上。2017年,项目累计开工不低于100%,竣工完成80%以上。示范区基本消灭城市污水直排和管网混错接问题,示范区内水体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七成以上的雨水要能回收利用,基本完成易涝点改造,示范区内防涝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到2030年达到50年一遇。
建设重点:“212”的区域性海绵改造,青山将启动多个重点环境改造修复工程。以联泰香域水岸项目为试点,带动在建工地的海绵建设;以绿景苑小区为示范,引导老旧社区的海绵改造,以点带面,努力让园林绿化更密集、水景更靓丽、人与生态更和谐。其中,拥有160余年历史、张之洞筹建命名的武青堤江滩是工程建设的亮点,其整治范围起于武汉市青山区罗家港,止于武丰闸,长7.5公里,滩地总面积110公顷。
建设思路:
建设情况:15年青山示范区已启动6个项目,分别为:青山滨江区域综合改造工程,青山港湿地雨、污水整治及水环境修复工程,临江大道建设、1号、2号、青山镇泵站片区的主次干道支管、联通管工程,工业二路(和平大道—冶金大道)污水管网工程,临江港湾小区及青山绿水花园海绵改造工程。、
1.江滩“江滩的景观设计融入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江滩景观道路边的生态草沟,可自行收集路面雨水;广场硬地的透水铺装材料下埋设导水盲沟或盲管,把来不及下渗的雨水汇集到景观水系中,雨水通过景观水系内种植的挺水和沉水植物生态过滤后,补充地下水。 由中国一冶承建的青山临江大道4公里路段,首次出现下沉式花坛、绿地。据悉,这是武汉首段“海绵”道路,从临江大道建设五路至建设十一路,全长4公里。目前在建的是建设六路至建设七路其中500米示范段,将于4月底完工。 一段300米长的路段被挖成下凹式长方形花坛状,低于两侧道路路面。一冶武汉分公司副经理张虹波介绍,在建的是武汉首个下沉式花坛。花坛与城市道路连接处有一个雨水口,一旦下雨,路面汇集的雨水可经雨水口流入花坛内侧的沉淀池,淤泥、杂质在此沉淀、过滤,雨水继续下渗到花坛内,被其中种植的夹竹桃、栾树等喜水植物根系吸收,达到储存雨水的作
用。如果下大暴雨,超过一定的雨量,花坛内积蓄的水便会通过花坛中央的溢流口排到城市泵站。花坛旁边的人行道是用武钢矿渣制成的新型透水材料铺就而成,地砖的侧面可以看到大量的颗粒状物体。这种地砖是把矿渣打碎后,加上水泥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倒模压制而成,吸水性很强。经过测算,它可以吸收70%的雨水,而传统材料地砖的吸水率不到30%。有了这种地砖,不仅可以吸收雨水,而且在天气晴好后,吸收在地砖中的水分还会渗透到旁边绿化带的土壤中,节约园林灌溉用水,可以说是会呼吸的地砖。
武青堤开启武汉市江滩建设的全新模式还体现在——缓坡设计,生态护岸。按照“似堤非堤、城市绿带”的风格,将坡度降低一半以上,变身成为城市中一条缓坡绿带。弱化了江、滩、堤、城之间的界限,使原本独立的景观相互融合,融为一体。同时采用草皮护坡等方式打造自然生态的护岸屏障。 从临江大道一侧看过去,武青堤不再是陡峻的大堤,而成为一条武汉市目前最长的坡地公园,与周边城市道路、绿化带等融为一体,老人和孩子也可以随时随处登坡看江,不再需要专门上下堤坡道了。市民还能骑行堤顶绿道、观赏两岸风光和万棵原生杉树林。而不远处以滚滚长江、二七长江大桥作背景,更是看大武汉最美天际线的绝佳之地。
2.“临江港湾”是青山老工业区第一批棚户区改造的还建小区,占地约6.3公顷,约有2700户居民。目前,社区正在以海绵城市为建设理念有序施工中。
工程设计方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设计分公司的工程师郭亚琼介绍,改造前的“临江港湾”小区存在雨污水混接、错接的问题,停车位及公共活动空间也十分有限,另外小区绿地率19%,部分区域黄土裸露,下雨时面源污染加重,对下游水体产生污染。
针对这些问题,设计方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实现雨污彻底分流,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在70%以上。“我们采用可视化、景观化的自然排水系统,来优化原来传统的排水系统。” 小区的透水停车场就是一块“海绵”路面,占地550平方米。经试验证明,在停车场一块五、六平方米的空地上,用拳头大小的水管向其注水,连续10分钟的“暴雨”漫灌,地面上却没有一点儿积水。奥秘就在于所使用的透水混凝土材料及面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是武钢的废旧材料,其特殊配方包括矿渣微粉、重矿渣等,不但质地坚硬,还有很多小孔可以透水。雨水落到地面上,通过小孔迅速渗入到地下,经过蓄水井回收用于自助洗车和浇灌小区植物。 通过透水停车场来帮助雨水下渗,不仅解决了积水的问题,还有效改善了小区停车位紧缺的现状,优化了居住环境。此外,小区人行道也在进行海绵路面建设,建设绿地覆盖裸露的黄土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