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概况
(1)耕地面积增加;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治理。
(2)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3)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等。 2.商业发展
(1)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
(3)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1.增长: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2.问题: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9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2.过程
(1)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年间,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3)乾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3.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1)含义: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 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
(2)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文化专制政策: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收缴禁书并销毁。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表现: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腐败的趋势,军队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军备废弛。
2.后果:官场的腐败之风蔓延,官僚机构臃肿,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清朝中期以后,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30
(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 ,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表现
(1)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2)1757年,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1.地位: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2.作者:前80回,作者曹雪芹,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 3.问世:在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
4.内容: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5.特色:《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6.价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二、昆剧与京剧艺术
31
1.昆剧
(1)发展: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明朝时,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2)代表: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清朝前期,政治历史剧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3)衰落:清朝中期以后,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由于脱离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2.京剧
(1)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1790年,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为乾隆帝祝寿献艺。
(2)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