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解析:A 【解析】
A.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属于化合物; B.图中含有三种物质的分子,属于混合物;
C.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 D.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 【点睛】化合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含有不同的原子。
2.最近科学家发现,水在﹣157℃超低温、正常压力或真空条件下仍呈液态,比蜂蜜还粘稠。下列关于这种“高密度液态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性质与普通水不同 C.氢、氧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1 解析:C
B.分子不再运动
D.分子间的间隔比普通水大
【解析】
试题分析:水在﹣157℃超低温、正常压力或真空条件下仍呈液态,比蜂蜜还粘稠。这种“高密度液态水”本身仍然是水,所以氢、氧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1。故选C. 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3.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反应放出的能量能把火箭送入太空。 该化学方程式为C2H8N2+ 2N2O4=2X↑+ 3N2↑+ 4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CO
B.偏二甲肼中碳的质量分数为40%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生成N2和H2O的质量比为14:9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的化学式为CO2 ;B选项偏二甲肼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12×2)/(24+8+14×2)×100%=40%;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反应物有两种物质;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生成N2和H2O的质量比为3×28:4×18=7:6;故是错误的叙述;答案选择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4.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人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氢气,Z不反应。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Z>Y>X B.X>Z>Y C.Y>Z>X D.X>Y>Z 解析:D 【解析】 【详解】
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X的活动性最强;Y和Z分别放人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氢气,Z不反应,说明两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H>Z,综上所述,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X>Y>Z,故选D。 【点睛】
检验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
1、金属与氧气反应,越容易反应,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2、金属与酸反应,反应速率越快,则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3、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能反应,则单质金属的活动性就强于盐中金属的活动性。
5.两种化合物AB和DB2,若A元素的化合价与H2O中O的化合价绝对值相等,则D的化合价为( ) A.+4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求出A的化合价,再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利用化学式AB和A元素的化合价求出未知元素B的化合价,最后利用化学式DB2和B元素的化合价求出未知元素D的化合价. 【详解】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H2O中O的化合价为0-(+1)×2=-2,其绝对值为+2,即A的化合价为+2价,则AB中B的化合价为0-(+2)=-2,所以DB2中D的化合价为0-(-2)×2=+4。 故选A。
6.某同学书写的试剂标签如下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A.解析:B 【解析】 【详解】
A、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则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故A正确;
B、碳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则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故B错误;
C、氯化铵中,铵根显+1价,氯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则氯化铵的化学式为NH4Cl,故C正确;
D、氢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氢氧根显-1价,则氢氧化铜的化学式为Cu(OH)2,故D正确。故选B。
7.如图1所示,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气密性良好的烧瓶内充满CO1.分别用注射器向烧瓶中迅速注入等量的水、饱和石灰水和40%的氢氧化钠溶液,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再振荡烧瓶。观察传感器所示气压变化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C.
D.
B.+2
C.﹣2
D.﹣3
A.曲线1代表加入的是水 B.吸收CO2用NaOH溶液较合适
C.AB段气压增大的原因之一是液体的添加使气体体积缩小
D.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少的原因是振荡烧瓶使瓶内气体迅速反应 解析:A 【解析】 【详解】
由图1可知,曲线3代表的反应最剧烈,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多,故曲线3是氢氧化钠溶液,因此,通常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曲线1反应最弱,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少,故曲线1代表的是水,曲线1代表的是石灰水,曲线AB端呈现上升趋势可能是由于注射器中的液体迅速注入烧瓶,导致气体的体积缩小,气压增大,而CD段“急速”下降的原因可能为振荡试管后,会加速反应进行,使瓶内气压急速减小。故选A。
8.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不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A B C 实验 操作 向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倒入CO2气体 现象 燃着的蜡烛熄灭 结论 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不空气大 氢氧化钠已变质 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 往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 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B.B
C.C
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D A.A
烧杯内有无色液滴产生. 该气体是CH4 D.D
解析:D 【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