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8 3:18: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2017·江西)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第8-11题

清官周忱 【明】焦竑

周文襄公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使吏抱成案读之,至数万言,背手立听。.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

②③④⑤

己巳之难,英宗既北狩,挞虏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举朝仓皇无措,议者

⑥⑦

欲遣人举火烧仓,恐敌之因粮于我也。时周文襄公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预支半年粮,.令其往取。于是肩负者踵接于道,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州仓为之一空。

公巡抚时,往来皆乘小轿,驿站遇村庄僻处,询访民瘼。五保有王槐云者,夏月林下乘凉。公至,与并坐,说田里间事甚悉,俄而从者至,始知为巡抚,叩头谢罪。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节选自《玉堂丛语·清官周忱》) 【注解】①周文襄公:指周忱,历任庶吉士、刑部员外郎、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抚、工部尚书。②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亲征,大败,英宗被俘,史称“己巳之难”。③狩: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④达虏: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的蔑称。⑤通州仓:设置在通州的粮仓,下文的“通仓”为其简称。⑥因粮于我:指蒙古瓦剌部的军队要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⑦卫军:为明朝初期和中期的军制。⑧民瘼(mò):老百姓的疾病痛苦。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欲活之/无路 B.举朝/仓皇失措 C.时/周文襄公适在京 D.说/田间事甚悉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朗读停顿,也是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准确理解句义就能正确朗读。D项,“说田间事甚悉”,这句话的意思是“谈起田间地头的事情,(周忱)很熟悉”。再从结构上看,“说田间事”动宾结构作主语,“悉”为谓语,“甚”为状语。因此,应该是“说田间事/甚悉”,主谓划分。 9.解释文中划线句子。(3分)

(1)案( ) (2)恐( ) (3)谢( )

【答案】?案,案卷 ?恐,担心、恐怕 ?谢,致歉、谢罪 【解析】本题解释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案”曾出现在“无案牍之劳形”中,此处是“案卷”“文案”之义,“恐”是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如“恐前后受其敌”,此处为“担心”之义。“谢”一词多义,如同“秦王长跪而谢之”,“谢”是“致歉”“谢罪”之义。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 【答案】听到一个地方,突然点头喜悦地说道:“幸而有这个地方,可以让他活下来。” 【解析】本题翻译句子,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本句主要考查“首”“幸”“生”三个关键词的意思。首,头、脑袋;幸,幸而、侥幸;生,使??活。翻译时,做到句子通顺,意思正确。

(2)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答案】周忱笑着安抚他,并且让他说完再离开。

【解析】本题翻译句子,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本句主要考查“抚”“毕”“去”等常见词语的意思。抚,抚摸、安抚。毕,完。去,离开。翻译时,做到意思准确,语句通顺。 11、选文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周文襄公的形象?请概括。

【答案】第一件事,周忱救活一死刑犯;第二件事,周忱建议让官兵自己搬运提前发放的粮

饷,避免通州粮食落入敌人手中;第三件事,周忱与农民聊农事。

【解析】本题概括主要事件,考查对原文的理解情况,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可以先找出原文相关的关键词句,借以理解,再按照“周忱+做什么”的格式叙述,要注意语言简洁,视情况可以忽略一些要点如事件的起因、时间、经过等。 【参考译文】

文襄公周忱读一个死囚犯的卷宗,打算使他活下来却没有路子,心里焦急,表现为忧虑叹气。他让官员抱着案卷读给自己听,听到几万个字,背着手站在那儿听。听到一个地方,突然连连点头喜悦地说道:“还好有这个地方,可以让他活下来。”于是放出这个人。

己巳之难中,宋英宗已经被俘,蒙古军队将侵犯京城,声言要占据通州粮仓。整个朝廷对此惊慌而没有对策,议事的人打算派人放火烧毁粮仓,担心敌军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当时周忱正好在京城,他因此建议让军队预先支付半年的粮饷,让他们自己前去搬运。于是肩扛粮食的官兵络绎不绝来往于道路上,不几天京城粮食充实,通州粮仓为此空了。

周忱巡察安抚地方时,来往都乘坐小轿子,驿站在村庄旁这样的偏僻处,就访问老百姓的疾病痛苦。有个五保户叫王槐云的,夏天有月光的晚上在树下乘凉。周忱来了,和他一起坐着,谈论田里的农事,周忱都很熟悉,不久周忱的随从来了,王槐云才知道周忱是巡抚,磕头谢罪。周忱笑着安抚他,并且听他说完才离开。 二、(2017·山东德州)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常平:官仓名.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甫冠,名闻四方( )(2)讽富人自实粟( ) ..【答案】示例:(1)成年(2)规劝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解释时,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如“甫冠”.的今义为“帽子”,明显不符合“甫冠,名闻四方”这一语境。可以结合课内文章《送东阳.

马生序》中的“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冠”,指男子成年。“讽富人自实粟” 可.以结合课内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规劝”的意思。 16.与“奇之”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山行六七里 B.腰白玉之环 C.闻寡人之耳者 D.父利其然也 ....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特殊用法。解题时,先分析例句字的用法。如,奇是“以??为奇怪”,属于意动用法。A项,沿着;B项,腰配,名词用作动词;C项,听,是古今异义现象。

D项,“利”是“以??有利可图” ,属于意动用法。故选D。 17.翻译下面句子。(2分)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答案】示例:任齐州长官,他把迅速惩处恶势力、盗窃犯作为主要工作。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最好直译,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句子的特殊句式。如,句中“知”——任;“ 治”—— 惩处;“疾奸急盗”—— 恶势力、盗窃犯;“本”——工作。注意语言通顺连贯。

18.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3分)

【答案】示例:劝说富人出售粮食,让百姓度过饥年;整治治安,打击豪强奸盗;改官舍为收容所,扶贫济困;奉养继母,抚恤弟妹。(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解析】此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根据题干要求——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先找出文中表现“仁”的句子,如,“岁饥??讽富人自实粟”,可概括“劝说富人出售粮食,让百姓度过饥年”,从“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可概括“整治治安,打击豪强奸盗”,从“会江西岁大疫,??分医视诊。”“巩性孝友,??一出其力。”分别概括为“改官舍为收容所,扶贫济困”“奉养继母,抚恤弟妹”,最后加以整合。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三、(2017·山东聊城)

张千载高谊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①友也。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皆不就。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京,某亦往。”遂寓于文山因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凡.........留燕三年。潜③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其尸,拾骨置囊。南归,付其家葬之。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注释】①文山:文天祥自号。②辟:征召。③潜:偷偷地。 9.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文山自广还 自富阳至桐庐 ..B.千载来见 才美不外见 ..

C.寓于文山囚所侧近 之次所旁丛祠中 ..D.凡留燕三年 凡三往,乃见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做此类试题,要善于积累,熟悉常见多义词的意思,学会根据语境推断常见词语的不同语境义。A中的“自”,意思都是“从”;B中的“见”,前者意为“拜见”,后者意为“显现”;C中的“所”,意思都是“??的地方”;D中的“凡”,意思都是“总共”。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日以美食奉之。

答案:张千载每天拿精美的饭菜来侍奉(献给)文天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对于课外文言文的翻译,除了要注意基本的要求之外,一定要做到字字译准,尤其对于其中的得分点,更是不能马虎,比如本题中的“日”“奉”“之”,一定要翻译准确,它们是关键词,往往是得分点,要特别注意,翻译准确,如“日”作状语,修饰“奉”,意为“每天”;“奉”是动词,意为“献给”;“之”是代词,指代“文天祥”。本题还是一个省略句,对于省略的主语“张千载”一定要补充,这样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11.张千载高谊“高”在何处?(2分)

答案:在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首要要仔细审题,对于其中的“高”,一定要明白其所指的具体内容,这里指的应是张千载的品德之高。在本文中表现在两件事上,一是文天祥显贵时不巴结接近,二是文天祥落难时不躲避,尽力照料。 【参考译文】

张千载字毅甫,是庐陵人。是文天祥的朋友。在文天祥居高位权势显赫时,多次征召张千载出来做官,都被张千载拒绝了。直到文天祥从广东兵败回来,张千载(偷偷地)来见他,说:“丞相去京城,我也一起前往。”就住在文山牢房的附近,张千载每天拿精美的饭菜来侍奉(献给)文天祥。留在燕地总共有三年。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天祥被斩首后,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后来,火化了文天祥的尸首,收起白骨放入囊中,回到南方,交给他的家人安葬。张千载这种高尚的情谊,也是千年中天下不多见的啊! 四、(2017·浙江舟山) 范石湖①使北(15分)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 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 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 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 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 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 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①范石湖:即范成大(公元 1126-1193 年),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

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6分) (1)愿反侵地 (2)时金主乃葛王也 (3)至能徐出袖中书 ... (4)再传宣曰 (5)使人可就馆 (6)虏主许之 ...

【答案】(1)通“返”,归还,返回(2)是(3)默默地(4)第二次(5)靠近(到)(6)答应(同意)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能力。要调动平时的学习积累,准确解释。第(1)题中的“反”是通假字,先明确通哪个字,再理解词语意思;(2)题中的“乃”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中的意思一样,是的意思;(3)题中的“徐”古今意义,这里是“慢慢地”的意思;(4)题中的“再”与“再而衰”(《曹刿论战》)中的意思一样,第二处的意思;(5)题中的“就”与“此人可就见”(《隆中对》)中的意思一样,接近、靠近的意思;(6)题中的“许”与“,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中的意思一样,答应的意思。

1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 分)

虏 中 群 臣 咸 不 平 议 羁 留 使 人 而 虏 主 不 可。

【答案】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断句能力。划分句子的节奏,首先要疏通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再进行分析判断。“虏中群臣咸不平”的意思是“金国群臣都感到愤懑不平”,应该划开,“议羁留使人”意思是“商议扣留范成大”,应断开,“而虏主不可”的意思是“金主认为不可以”,这样答案就很明显了。[来源:学科网]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1)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2)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答案】(1)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2)(范成大)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答此题,(1)题要抓住关键词“遂”(于是,就)、“书”(书信)等词语的正确理解;(2)句主要抓住“甚”(很)、“嘉”(赞赏)等,“既还”省略了主语“范成大”,翻译时要补上,再逐词逐句翻译理解,最后把句子梳理通顺。 17.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请简要分析。(3 分)

【答案】答案示例:两人都具有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都是忠肝义胆(具有爱国情怀),都是英雄,都不辱使命。只是因为时势不同,任务各异,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时,在细读本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范成大是冒着欺罔之罪替皇帝传口谕,而唐雎是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的,他们出使时的情况时局不同,任务和目的也不想同,所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但都展示了两个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

【参考译文】淳熙年中,范成大出使北方,孝宗令他口头上奏金主,说黄河以南是宋朝皇陵安葬的地方,希望能返还被侵占的地方。范成大奏请说:“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必须要和宰相商量,我把皇上的意思告诉他,商议之后才行”。皇上答应了,不久宰相力认为(这件事)不行,但是皇上坚决不收回(这个决定)。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到达金国,把信收藏在衣袖中。下跪之后进奉国书,跪在地上不起。当时的金主是葛王,性情宽容仁慈,传言问使者为何长跪不起。范成大慢慢的从衣袖中抽出书信,说:“我来时,大宋皇帝另外有旨意,难以记载在国书上,让我口述,我用书信叙述下来,希望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rnhh8wkcs79ew80o94h77xpo5846y00qve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