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绘画解读幼儿孤僻心理的个案研究
解读幼儿绘画作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甚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本文就针对班中的孤僻孩子小尹展开跟踪研究,发现其孤僻形成的原因,并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美术教学法的方式解读其孤僻心理行为,以培养她大胆、自信的良好品质。
1.她笑了
在三个阶段中我们发现小尹从对外界环境的防御渐渐到接纳的过程,并且乐于分享自己的作品,在绘画过程中也能保持积极地情绪状态,但是偶尔也会摆弄放在旁边的水彩笔,单从作品的对比来看,随着色彩的不断丰富以及线条的流畅,说明了小尹内心力量的增强。 2.她说了
加登纳说:“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有一种向亲密的人倾诉自己的深切感受或强烈印象的愿望。他把作品的角色、作品的接受者作为在心理上具有亲和性的主体。”而绘画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对幼儿的语言交往产生影响。通过绘画的引导,小尹从不愿意说话到愿意说,同时在同伴合作中发展了她的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 3.她敢了
感性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原动力,然而只有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为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更大的空间。在个案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让小尹接受外界事物,鼓励其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进而达到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目的。同时对其进行多鼓励和多表扬,增强她的自信心,这样就增加她继续学习的兴趣。 4.她乐了
绘画对幼儿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绘画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绘画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爱好。而绘画作品中的线,有着丰富的情感语言,不但有流畅飘逸,
也有顿挫、方圆、曲直、粗犷等特征。图一《明亮的眼睛》中稍显凌乱的线条表现了小尹缺乏安全感、胆小而自我压抑,再到图六《我的朋友》绘画作品表现出来的线条稍显粗犷,反映了小尹渐渐开朗的性格。
孩子的画展现在我们面前只是表面,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本文之所以选择个案研究,正是基于像小尹这样特殊的少数群体。而作为个案研究,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更有指向性和独特性。小尹的行为反映了她的内心世界,从而让教师产生了探索的兴趣,从这些画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创作大都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通过解读同一个孩子的几幅作品,让我对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解读幼儿绘画作品,跟她同喜同乐,这也是我在个案中获得的最真实的感受。教师只有“蹲”下来之后才能看到小尹内心深处的秘密。
孩子的天空是透明的,没有秘密,有了不开心的事情,有的孩子倾诉、有的孩子哭泣、有的孩子不语。我想画画可能是种比较适合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之一。幼儿每一幅作品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值得我们去品读,不单单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需要。正是因为小尹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在绘画中,才能让教师渐渐走近她,帮助我们去解读她孤僻心理的原因。只有解读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幼儿作品,聆听幼儿独特的语言,回应幼儿的心声,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