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五年级《我与杭州》
许伶俐
学生分析:
31个学生一半不是浙江杭州人,都是随父母迁居杭州,对杭州的许多地方比较生疏,学校也处在杭州城的西边,离一些博物馆、文物古迹地比较远。在课程资源上来说比较缺乏。但是作为新型的杭州的孩子,学生从主观上来说比较愿意了解、走进杭州这个美丽的城市,这个与他们目前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因而课程的开发又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可循。
教材分析 1. 课程目标定位:
知能目标\平\一点 , 只求\有所了解\过程目标\重\一点,力求\充分展开\情感目标\明\一点,要求\增进热爱\2. 基本课型定位:
不是\读物\不以\讲读\阅读\为主 ;基本属于\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提示,要以\活动\探究\为重. 3. 教师角色定位:
不求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只求当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关于教学\三个策略\的观点 1. 要重\两头延伸\
课前——学习内容早知道,早准备; 课后——学习收获要展示,要拓展. 2.要开发多渠道的教育资源:
教材,环境, 网络,课外书,现实材料,专门人才…… 3. 要设计灵活机动的教与学的方法: 内容——可详可略; 时间——可分可合;
word可编辑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一 西湖的形成与保护
1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参观,游览等方式,感受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推测,阅读等方式,知道西湖形成的原因,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 (3)通过讲故事,做宣传卡等方式,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活动1 :西湖的形成 活动2:西湖的保护 (1) 由课堂向两头延伸
①收集有关西湖美景的绘画,工艺品和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资料。 ②有可能的话去跟家人一起西湖游玩,参观西湖博物馆。 (2)加强实践体验活动
①为西湖申报世界遗产作宣传:1999年西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②开展有损西湖形象的调查活动,写过程信,倡议书等。 4 教学资源 (1)西湖成因大探寻
①筑塘说东汉时钱塘郡议曹华信为防止海水侵入,兴筑了\防海大塘\,西湖从此与海隔绝而成为湖泊。 ②火山说
省地质调查院:大约在1。5亿年前到0。65亿年前,在里西湖一带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喷发中心在里西湖和断桥一带。由于岩浆外流导致地壳内部空虚,火山口陷落成为洼地。随着海水入侵,地壳升降,\西湖洼地\与大海隔离,形成了一个浅水湖——西湖。 (2)历代名人保护西湖例举 (唐)白居易:白堤
word可编辑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五代)钱缪:撩葑草防沼泽 (宋)苏轼:苏堤,三小石塔 (宋)赵与:赵公堤 (明)杨孟瑛:杨公堤 (清)李卫:金沙堤 (清)阮元:阮公墩
(3)杭州市西湖水域保护管理条例 第八条禁止向西湖水域任意排放污水。
第九条禁止在西湖水域及其周围截流取水,开凿集水井。 第十条禁止向西湖水域排放泥沙。
第十一条在西湖水域及其周围应当设立必要的环卫设施。
禁止向西湖内吐痰,丢抛烟蒂,瓜皮,果壳,纸屑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在西湖内洗澡,便溺,洗涤污物和擅自游泳。禁止在西湖水域及沿岸清洗机动车辆或洗涤残留有毒有害物的容器。禁止在西湖水域和岸坡任意倾倒或堆放垃圾,粪便,废土。
(4)损坏西湖形象图片
教学后记:有学生家里收藏了书上的那幅西湖全景图,大家就西湖的扩大发表了很多过程。
二 天下雄奇钱江潮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诗歌欣赏等方式,感受钱塘江潮水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资料的查阅,知道钱塘江潮水观赏的地点,时间及其形成的原因。 (3)通过新闻阅读,讨论等方式,增强安全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 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
word可编辑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观看钱江涌潮的录像:回头潮、碰头潮。 讨论(1)钱塘江的形成。
朗读:(2)描绘钱塘江潮的文学作品:
最早是东晋顾恺之《观涛赋》 唐代白居易《咏潮》诗 、李益《江南曲》、姚合《杭州观潮》、罗隐《钱塘江潮》、蔡襄《和浙江口观潮》、米芾《海潮诗》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
欣赏(2)描绘钱江潮的画 唐代李琼的《海涛画》 宋代赵千里《夜潮图》 宋代李嵩《钱塘观潮图》,《夜月观潮图》 宋代夏珪的《钱塘观潮图》 宋代《旭日观潮图》,《观潮图》
课后记:这课是从四年级学的《观潮》一文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班里有同学亲自去感受过潮水的同学兴趣较浓,课堂的发言也比较积极,探讨问题也比较深入。
三 \大树王国\天目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诗歌,名画欣赏及调查等方式,感受天目山的独特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2)通过设计宣传语,资料阅读等方式,了解天目山大树枯死的原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通过资料查阅等,参观等方式,了解革命遗址,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1:走进天目山 活动2:家乡的特产
word可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