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2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成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4:20: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创建寓教于乐的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自主学习是非常关键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兴趣,而创建寓教于乐的语文课堂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寓教于乐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学习,只有教师通过创建寓教于乐的语文课堂,才能更好地达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这与新课程便准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关键词】:寓教于乐;语文课堂;学生;学习

正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语文学生学习的主导,语文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以及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指引了正确的方向,这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式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学生只有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彰显,因此,小学课堂教学要始终贯穿四个字——寓教于乐。

一、创设情境,实现乐学。

学习的原动力来自兴趣,一直以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着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寻找和开发兴趣点。因此,为了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原动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种种生动情境,让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学得兴趣盎然,使学生喜爱上语文的学习,在无形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我在带领学生在学习《看菊花》这一课时,便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如菊花的图片,各种颜色的,各种形态的,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再以此在实际教学中展示出来,给生在视觉上以直接的冲击!激起生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以及从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因此生的兴趣瞬间就被激起来了,在初步感知过程中就进入了情境,从初步上实现了乐学,开启了学生的学习之门!

二、调动感官,融入乐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这一渠道,我也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官,让生切实融入乐学之中。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4》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质疑手段出示昆虫的画面以后,再播放昆虫的叫声,

调动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引起生探索昆虫世界秘密的愿望和兴趣。这对生的掌握大有益处,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个体互动,共乐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时,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质疑、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我都会设置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节,来展现每一个个体的智慧,将集体的智慧碰撞出火花的同时,也是生感受到其中乐趣的时刻。通过实际的教学,这一环节取得了一定的小成果。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课《看菊花》这一课时,我设置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节,引导学生说说课件中菊花给你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赏菊的经历以及感受,生尽情互动,最后交流并进行反馈,有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小结交流情况,将全班的智慧火花展示于课堂,就成为大家共同学习的战果,生在交流过程中,能随集体感受到学习的共乐,养成学习的兴趣,因此这一环节的设置可以实现生生学习的共乐。是寓教于乐不可或缺的环节。

四、形式多变,活教乐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绘声绘色的佳作,其词美,句美,段美,文美加之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反复朗读,像赛读,开火车读、举办朗诵会,说说读后感悟,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展现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如: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不同人物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对生活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通过学生合理的发挥,加之他们那逼真的角色扮演、丰富生动的表情、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活教乐学的课堂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和智慧!

五、欣赏教学,自得其乐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仔细观察并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言行要多多留心观察。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有点的眼睛,留意每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优点、长处,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合适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一味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则会造成对学生自信心的伤害甚至身心伤害,而学生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因而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就再也提不起来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就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也能积极主动地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次教学,即经常让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

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让学生顿时感到自信满满,再次基础上逐步加大训练难度和强度,提高对学困生的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找到自信的感觉。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困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梁祖国主编《语文教师谈语文学习方法》(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2?李剑新编著《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3?梁祖国主编《语文教师谈语文学习方法》(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4?语文新课程标准

附件二:

2012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申报表

学 段 题目内容 作者姓名 单位全称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E-mail 1——2 学 科 语文 创建寓教于乐的语文课堂 成敏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87年2月 职称 赣榆县柘汪中心小学 赣榆县柘汪镇东柘汪村 邮编 222116 办公电话:86851030 手机:15161337493 Chengmin870220@126.com 个人诚信承诺 (请在承诺中将“我所写教学论文系本人原创,没有抄袭他人。”抄录一遍) 1.我郑重承诺: 我所写教学论文系本人原创,没有抄袭他人。 。 2.主办单位若将我的作品公示、上网、发表、出版,我表示(在括号内打“√”): 同 意( ) 不同意(√ ) 承诺人签字:成敏 2012 年 5月7 日 单位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盖公章) 单位意见 县(市、区) 教研室 签字: 年 月 日(盖公章) 评审意见 市教研室 评审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盖公章) 省教研室 评审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盖公章)

搜索更多关于: 2012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成敏 的文档
2012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成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sc3l1v3418xzko047n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