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笔记
第四章、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技术
(简单了解,考试题目较简单)
一显微镜
1普通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 主要用于染色标本的观察
2相差显微镜(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用于观察培养的活细胞(无色的细胞)
倒置相差显微镜适用于观察体外培养的活细胞的结构和活动
3微分干涉差显微镜(DIC显微镜): 适用于活细胞之类的无色透明标本的观察,广泛应用于各种细胞工程中的显微操作
4暗视野显微镜:适用于无色透明标本的观察(活细胞),但不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内部结构 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检测、细胞结构的三维重建;、微操作、定点破坏培养物中的
某些细胞,实现对某些特定细胞的保留
6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表面或内部特定的抗原 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1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透射电镜TEM用于观察和研究细胞内部细微结构;扫描
电镜SEM用于观察标本表面精细的三维形态结构;高压电镜
2扫描探针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 三 .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细胞的分离:利用物理性质不同(沉降和离心);利用不同类型细胞与玻璃或塑料的黏附能力不同;利用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采用带有荧光染料的特异性抗体来标记悬液中的某些特定细胞,然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将被标记的细胞分离出来(悬液:用蛋白质水解酶处理组织块,并加入一定量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以结合溶液中的Ca2+,再通过轻微振荡使组织解散)
(2)细胞的培养(cell culture):从组织分离出来特定的细胞在一定条件进行培养,使之能够
继续生存生长以至增殖的一种方法,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细胞在体外生长的条件:培养基;支持物;其他(CO2浓度、适宜的温度、PH) A原代培养:由起始实验材料所进行的细胞培养
B对已有的细胞(原代培养所得的培养物或已有的培养物)进行继续培养
C细胞系:通过原代培养所得的细胞培养物(可以含有原代培养所用的起始实验材料的
所含细胞)
D细胞株(cell strain):由单一类型的细胞所组成的细胞系
四.细胞融合(cell fus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相互接触并且合并而形成一个细胞(基因
型相同的细胞形成融合称为同核融合,基因型不同的细胞形成的融合称为并核融合);细胞融合的方法:生物诱导法,化学诱导法,物理诱导法 五.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
A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又称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B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与肌动蛋白相连的锚定连接(隔状连接、黏合带、黏合斑);中
间丝相连的锚定连接(桥粒、半桥粒)
C通讯连接:间隙连接、化学突触、胞间连丝
★第五章、细胞膜及其表面
(重点内容)、
1
生物笔记
第一节、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一) 膜的化学组成 (1) 膜脂
1、磷脂 (了解分类)
A、 磷脂酰胆碱(含量最多),也称为卵磷脂 B、 磷脂酰乙醇胺(含量其次) C、 磷脂酰丝氨酸 D、 磷脂酰肌酶 E、 鞘磷脂
2、胆固醇(知道胆固醇的作用:a、提高脂双层的力学稳定性 b、调节脂双层的流动性 c、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
3、糖脂(含有一个或者几个糖基的脂类,存在于膜的非细胞质表面,糖基暴露于细胞表面,并且存在于所有细胞膜中)
【注意】(膜脂的特点:一头亲水,一头疏水的兼性分子或者称为双亲酶分子,其中亲水的一头为极性头,疏水的一头为非极性头) (2)、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s) 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s)
膜周边蛋白(peripheral protein)分布在膜的内表面,为水溶性的蛋白质 脂瞄定蛋白(lipid-anchoral protein)位于膜的两侧
(作用:有机械支持的作用,也可以作为载体蛋白、受体,抗原、酶在运输物质、信号传导、免疫反应、细胞连接)
(3)膜糖(只有真核细胞才有,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 细胞被(糖萼):在大多数真核细胞的表面,富含糖类的周边区,主要包括细胞膜连接的糖
蛋白与糖脂的寡糖侧链和膜蛋白聚糖上的多聚糖。(作用:保护细胞表面,与外界联系,信息交流,细胞识别)
(二)、膜的分子结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A、片层结构模型 B、单位膜模型 ※C、液态嵌镶模型
(1)优点:强调膜的动态性和蛋白质分子的嵌镶关系
(2)缺点: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的质膜怎么样保持摸的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 (3)内容(重点):
A、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骨架 B、膜蛋白嵌镶或者附着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C、糖分子分布于膜的外表面
※(三)、膜的理化特性
1、不对称性:膜的内外两层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异 A、膜蛋白的不对称分布 B、膜脂的不对称分布
2
生物笔记
2、流动性
A、膜脂的流动性 B.膜蛋白的流动性
膜脂分子的旋转运动 膜蛋白分子的侧向扩散运动 膜脂分子的翻转运动
膜脂分子的弯曲运动 膜蛋白分子的旋转运动 膜脂分子的伸缩震荡运动 膜脂分子的旋转异构 膜脂分子侧向扩散
3、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
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 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卵磷脂与鞘林子的比值; 膜蛋白的影响;其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金属离子)
二、细胞膜的跨膜运输 (1)、小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运输 与细胞膜有关的物质运输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 (2)、大分子和颗粒的膜泡运输
载体蛋白:改变构想(主动,被动运输) (1)膜转运蛋白 通道蛋白:形成通道(被动运输) ※(2)运输方式
A.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顺浓度梯度,转运蛋白
1简单扩散(simple diffuction):脂溶性物质(如苯,醇,类固醇激素及O2,N2等 ○
2离子通道扩散 电压门控通道(受膜电压控制) ○
配体门控通道(受化学物质控制) (Na+,K+,Ca2+等极性很强的水化离子) 机械门控通道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ction):凭借载体蛋白的帮助穿过细胞膜,但不耗细胞的代谢○
能,顺浓度梯度转运(非脂溶性的小分子,极性分子,离子或亲水性的物质[如糖,氨基酸,核苷酸,金属离子等)
B.主动运输
1离子泵 ○
(1)钠泵:是一种蛋白质(Na+-K+ATP酶),具有载体和酶的活性对向运输 在细胞膜内侧,有Na+,Mg2+存在下,ATP酶被Na+激活,将ATP分解为ADP和高能磷酸根.酶磷酸化,改变构想的ATP酶,在膜外侧有K+存在时,与K+亲和力大,与之结合,发生去磷酸作用,同时酶又恢复到原来的构象,将移至膜内释放.水解一个ATP可转运3个Na+和2个K+ 意义:a.维持细胞的渗透压,保持细胞的体积 b.为葡萄糖协同运输泵提供了驱动力 c.维持细胞的静息电位 (2)钙泵(Ca2+ATP酶)
C.伴随运输(协同运输):由钠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 主动运输的能量来源:水解ATP,协同运输中的离子梯度(另一物质的电化学梯度)动力 3
生物笔记
(2)膜泡运输
(一) 胞吞作用(endocytosis)
A.吞噬作用(phagocytosis):(细胞内吞入较大的固体颗粒或分子复合物) B.饱饮作用(pinocytosis):(细胞吞入溶液物质或极微小颗粒物)—无特异性
C.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大分子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相识别并结合,然后通过膜囊泡系统完成物质的传送---特异性很强
(二)胞吐作用( exocytosis):是一种与胞吐作用相反的物质运输方式,以转运囊泡的形式从内质网出发,经高尔基体后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细胞外,此外经细胞内消化后的残质体也通过细胞膜排出细胞外,这些过程称为胞吐作用.胞吐作用需要耗ATP,属细胞膜的主动运输,是通过膜的一系列膜泡融合完成的.
基本过程:细胞内被运输的物质由膜包围成小泡,小泡运输至质膜下方并与质膜融合,将内容物分泌或排出细胞外
三.膜受体 胞外区域:调节部位 胞内区域:活性部位
(一)化学成分:糖蛋白,糖脂,唐脂蛋白
结构:识别部(调节单位),效应部(催化单位),转换部或传导部(转换单位)
(二)分类 离子通道受体:靠开启离子通道来转导信号
催化受体:靠自身的TPK活性来转导信号,其第二信使是磷酸化的靶蛋白 G蛋白偶联受:通过G蛋白将信号传给效应酶
(三)特异性:
A.特异性与非决定性 B.饱和性 C.高亲和度 D.可逆性 E.特定的组织定位
(四)功能:参与细胞与外界的通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识别,细胞的免疫识别和细胞功能的调节和控制
四.细胞的化学信号分子及其受体
(1)信号转导:由胞外信号(第一信使)转换为细胞内信号的过程 第二信使:由细胞膜表面受体接受信号后转换而来的胞内信号 (2)胞内主要信号通路 A.cAMP信号通路:
(细胞外信号分子)配体→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激活-腺苷环化酶,AC(效应蛋白) → cAMP(第二信使) → 蛋白激酶A,PKA→一系列蛋白磷酸化→基因转录,代谢变化
B.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胞外信号分子与膜受体结合→G蛋白→活化磷脂酶C(效应蛋白) →4,5-二磷酸酰肌醇 二酰甘油(DAG)→PKC
1,4,5-三磷酸肌醇(IP3)→Ca2+浓度升高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