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之框架结构和课程内容比较研究
摘要:建国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已形成并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对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教育政策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推广,以及广大教师的理解和接受等方面的因素,有必要对“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进行改革,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行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让学生学好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本文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以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比较为主线,具体以两者在结构框架和课程内容上的差异为角度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
一、研究对象概述
(一)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概述
自1995年开始,国家教育部组织力量制定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各学科教学大纲。地理教学大纲是其中之一。199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随后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进行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又对此大纲进行了修订,于2000年2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评估的依据。地理教学大纲以崭新的面貌承担起教学大纲的这些责任。 (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概述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划了21世纪初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蓝图。2002年9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经过两年研究,拿出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再经过对专家组建议与意见的反复讨论,几经修订,终于在2003年3月形成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至此,我国的高中地理学科20多年来最深刻,也是最大规模的改革开始从专家的理论研究转向十几万教师的具体实践。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
(一)框架结构的差异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是由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评价、教学设备和设施共7部分构成。其体系结构如表(1)。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课程安排 必必修修课课选修课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 教学内容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备和设 表1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体系结构
课程性质 前言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术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必修课程 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大部分组成,每部分又经过细化,使得课程标准更有条理化。这样的体系结构,层次清晰,格式新颖,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师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的精神,又有利于对其中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其体系结构如表(2)。
在框架结构这一角度,教学大纲结构简单,各部分之间层次模糊,联系松散,不便于教学使用,而课程标准结构系统化,各部分间的联系一目了然,层次清晰,有利于师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内容标准,又有利于对其中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二)课程内容结构差异 1、必修课课程内容差异
内容标准 选修课程 教学建议 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教科书编写建议 表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体系结构
必修课程由3个模块构成,3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在这里仅以必修1中的第一章为例,对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差异进行比较。
(1)教学内容编排形式差异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和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左栏为教学内容要点,一般有两级标题,知识点的安排注意知识前后的逻辑顺序;右栏为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包括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对深浅度的把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看,要求也十分具体,便于落实。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内容要点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二)日地关系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四)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 1.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2.宇宙探测 知识要求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影响。 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等。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并分析太阳队地球的影响。 2.操作演示: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并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3.绘图说明: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综合分析:根据日地关系、地球运动等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方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