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激活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 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 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 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学生自主探 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 种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从以下 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愉悦情境,让学生“爱”数学
每堂课我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 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形象性、愉悦性的教材。尤其是一 堂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其兴趣, 启动其思维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利用讲童话、寓言、讲故 事、竞赛、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首先讲了 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讲故 事,讲的是什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 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接着 讲故事,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规律,并且饶有兴趣地接着讲故 事。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中,我很快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种类似这个故事的数一一循环小数,这样 导入新课,把枯燥的数学给它以“生命”,
使学生感到数学 有血有肉,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同 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二、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悟”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 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 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如 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到商店里了解 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听取学生了解情况汇报,我有意 识记录一些价格。如30. 50元、40. 15元、2. 70元、7. 08元、 108. 00元等,然后我提出三个问题:(1)商品的标价为什么 都是两位小数? (2)像
30. 50元、7. 08元、2. 70元、108. 00 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它们
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 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 (3)这些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 而商品的价格却没有改变?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 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 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数学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 足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 内容,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 中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引入 师生玩扑克牌的游戏,要求学生拿出的张数比教师的多2的 扑克牌,当老师
拿出2张、3张……牌时,你要拿出几张? 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大家刚才玩的数全部都表示出来呢? 从而引出可以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 系。创设这样的游戏情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做”数学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操作”是孩子的爱好,兴趣 和爱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 为主,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 一矛盾。操作时学生情绪高涨,多种感官参与,从而带动大 脑进行思维,学生进入了 “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 的境界,他自然会急于寻求解决的途径。例如,我在教学《三 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发给学生一个信封,让学生利用信 封中的材料来寻找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想出了很多 方法:有的学生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求出了三角形的内角 和;有的用'‘折一折”的方法,把三个角折在一起,组成一 个平角;有的用“撕一撕”的方法,把三个角都撕下来,拼 成了一个平角 在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中,学生人人 动手,个个动脑。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兴趣成了课堂发 展的原动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 习,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乐学”。
五、 创设尝误情境,让学生“评”数学
小学生在学习、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 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教师应抓住机会创设尝误情境,使学生 在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