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当代笛子舞台呈现形式的探索及展望》有感
笛子演奏有很多形式,丰富多样。我们课题组学习了周栋梁先生《当代笛子舞台呈现形式的探索及展望》感触很多。网络上笛友们对笛子演奏形式的思考使我对笛子舞台呈现形式有了进一步地思考。我个人认为,当代笛子舞台呈现形式的探索是对笛子演奏者、爱好者们有积极意义的。
一、表现为笛子与其它艺术的融合。
1、竹笛与歌唱
笛子与歌唱融合的意义不仅在于发明出新技术------卡腔(俞逊发发明)和自声伴唱(胡结续发明),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伴奏方式------人声伴奏(如《瑯琊神韵》),更重要的是,人声出现在笛子协奏曲中有着独立的旋律和审美意义。
如林克仁教授演奏的《问》中,人声的旋律传达出在迷惘中奋进的心声。从而为整个乐曲精神意义的构建,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再如李复斌创作的,张红阳演奏的《楚辞后奏曲》中,《沧浪》的独立吟唱,女生齐唱,男声与笛子的重奏很美!《沧浪》本是孔子在楚国听小孩吟唱的歌,跟屈原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衬托了屈原高洁的人物形象,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境界,产生了奇妙的审美情趣。
2、竹笛与舞蹈
竹笛与舞蹈的渊源很近,它们都是对生活进行提炼和夸张,从而适合舞台表演。如《牧笛》、《水乡随想》、《小八路勇闯封锁线》等乐曲。其中有一些独奏曲就是为舞蹈写的;也有一些舞蹈是用笛子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来创作的。如笛子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与舞蹈《苗岭的早晨》;笛子独奏《春到湘江》与舞蹈《春到湘江》;《牧笛》与舞蹈;《水乡随想》(陈鹏年作曲)与舞蹈等。
将笛子与舞蹈同时呈现在舞台,是大部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一方面笛子烘托了舞蹈的情景,一方面舞蹈形象地展示了笛子的内涵。所以,一些笛子独奏会已经利用了这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竹笛与朗诵
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2002在我上县级公开课时,曾用很诗意的语言描述了《秋湖月夜》的内容。我惊奇地发现,五年级的小朋友也能感受到该曲的美。2007年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作家刘心武讲《红楼梦》,选用的背景音乐就是笛子曲《阴阳》。这个讲座也使我对该曲有了更深的体会。可见,特定的语言和音乐是相通的,它有助于笛子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对笛子乐曲的欣赏。
2006年,我县唐克春老师在独奏会上就用这种形式演绎了《姑苏行》,朗诵的内容为《荷塘月色》。陈杭明的《大茗茶·平沙落雁》也是这一类。但这些探索都留下了遗憾:
(1)、笛子成为朗诵的伴奏了。我想,朗诵应该是给笛子伴奏的,不能主次不分。 (2)、朗诵和音乐和谐程度不好。我想,对朗诵至少有下列要求:
a、朗诵的内容应该有助于笛子乐曲的理解、欣赏,有助于笛子乐曲的升华。不能喧宾夺主,画蛇添足,否则就会干扰听众对笛曲的欣赏。
b、朗诵的语言、语音应该是诗意的,要能与笛子乐曲的风格构成美学关系。
c、朗诵者要有音乐感 ,要把握好每句话的节奏。要合理地留下空白。张弛有度,要能和乐曲的起伏协调起来。这点关系到整个演出效果,也是一般朗诵者不能胜任的地方,总之,这是一种
有益的尝试,古人说:音乐有教化的作用,就是因为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不分家。如果分开来,再谈教化作用,那不是吹牛吗?历史发展了几千年了,今天老百姓中,有多少人能听懂独奏曲?
4、竹笛与情境小品
在台湾,俞逊发老师《玉笛飞声》中的《品茗》就是一例。演奏时,林谷珍老师端着茶杯,坐在桌旁演起了品茶的情境小品。饮茶的动作、神情、声音与茶杯碰桌子发出的声音,与《品茗》的内容相映成趣,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品茗》这一现代笛曲的复杂内涵。笛子与其它艺术的融合,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无多少现存的经验可用,有待进一步探索其使用规则。今后会不会与更高的艺术形式结合,如戏曲、话剧等,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二、表现为多媒介的介入和反媒介自然观的出现。
1、笛子演出时,使用多种媒体技术初现端倪。在台湾,俞逊发《玉笛飞声》的专场中,《太极》是CD放的(当时林谷珍老师说乐队条件不够)。后来这种在音乐会中,放一段CD,居然成为时尚,被其他笛家使用。确实,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介的介入,会使音乐会更快捷、方便,能更好的呈现笛曲的内容,帮助观众欣赏。然而,目前多媒体课件尚未全面介入笛子的舞台。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只被用来制作精美的笛子视频。我想,不会太久,这种情况就会有改观。
2、张维良反媒介的自然观
张维良老师的多场演出均不用话筒,也是一种独特现象。传统的演出是“笛子---音响媒介----观众”这一流程。张维良老师把中间环节拿掉了。他说:“用话筒,大家回去听CD吧”。同时,他还强调:“艺术贵在真实”。显然,他说的“自然”是狭窄的,是针对音响媒介的,这种“反媒介的自然观”是为了追求声音的真实。没有相当的实力,干不了这事。因此,跟从的人较少。
三、表现为舞台表演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女性表情、体态等表演艺术语言的探索。
张维良对此的探索特别引人注目。在演奏《傍妆台》时,他一反伟岸的大师形象,体态、动作异常妖媚。显然这是带有女性特点的动作,因为该曲就是描写女子思念亲人的。这种带有女性特点的动作语言,到了曾昭斌和陈悦手中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谈与乐曲浑然天成的配合,那柔美的体态、表情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2、服装、灯光等已具有独立的意义。
典型的是曾昭斌的《踏春歌》。服装、灯光等本身就展示了春季由“飞雪迎春”、 “绿草青青”、“青翠欲滴”到“姹紫嫣红”的景色变化。虽然是视频,却是借舞台来表达的,所以也作为一个特例。特别是在这一个曲子中,换了几套服装。这在现实的舞台上是无法完成的,(除非你是搞魔术的。)用视频来完成则很容易。由此可见,制作人还是很注重发挥视频与舞台特点的。
3、道具的使用更简洁完美,富有情韵。
例如,陈悦的《嫦娥奔月》中,舞台上有张古色古香的桌子,一下子就把人带到赏月的环境中。试想,换成两个谱架会如何?其实,无论是哪种方式,只要有助于创设欣赏情境,有助于展示笛曲内容,有助于升华乐曲境界,能与乐曲构成美学关系。都值得提倡。
四、表现为互动理念的实践
台上、台下的演奏互动,首先是马迪、张延武两位老师和台湾的几位笛子演奏家。他们在演奏《跑旱船》时,台上四位演奏者,台下还有好几位,同时演奏,气氛热烈。其次,唐俊乔的音乐会也用过此法演奏《汇流》。据说现场反应非常热烈。虽然形式创新了,也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但是这种互动并没有生成任何东西。因此,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当代笛子的舞台呈现形式的探索,形象地说明了笛子在新时期寻求发展的愿望。随着笛家们舞台经验的丰富,必然对舞台呈现形式要求更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笛子的舞台呈现形式会有更好的发展。
竹笛班的同学们都向者演奏水平努力,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演奏水平会日趋提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