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三课。前面的两课中,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外部形态进行了比较。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使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的高度,完成从比较活动到测量活动的转变,认识到测量时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在本课中,学生将体验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即使用拇指和中指的距离(拃)来测量。在这一课中,学生会用到纸带替代桌子的高度进行测量,并且第一次对学生提出“预测”的要求,让学生测量前对桌子高度进行预测有“几拃”。同时教师向学生指明,预测不是猜,而是依靠经验和实在观察所作出的判断。通过活动,学生将认识到,“拃”作为一种非标准测量单位,测量结果具有多样性,即每个人手的差异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这将为下一课的学习做铺垫。
【学情分析】
一(5)班学生进入小学学习不久,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 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全部保持精神集中,所以我加大在活动时间所占比例,力求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手测量物体。该班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本次课中布置的任务要求细致和准确,保证学生在活动前能准确获取要求信息,活动时能按照要求探讨。 【教学特色】
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探究,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兴趣;重兴趣,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STEM理念,通过用手来测量桌子高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S(科学)通过实践操作认识用手有相对准确的长度,能作为测量的工具。 T(技术)学会用手测量物体是一种便利的方法。 E(工程)了解在测量工作的基本步骤。
M(数学)通过测量活动,学会利用数字进行统计和比较大小 【教学思路】
重点: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难点: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剪刀、油性笔、三角尺、向每组学生提供一条纸带。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剪刀、油性笔。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