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胡适国学经典文丛》序言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5:20:1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胡适国学经典文丛》序言

2012年,是胡适诞辰101年,也是他逝世50周年。也许是因为这样一个有点特殊的年份,胡适的名字又一次活跃在人们的视野,成为许多媒体的话题。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胡适一直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说他是标志性的人物,一是他“以青年暴得大名,誉满士林”(季羡林语),不仅在哲学、史学、佛学、文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声名显赫,而且在社会活动、政治领域也是为人瞩目,被世人誉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二是他的名字在整个二十世纪都是中国现代学术领域最具争议的焦点,赞者捧入云霓,批者贬若草芥。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名声鹊起之后,一个世纪以来,在每次学术界的风云变幻之中,他都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绕不开的话题。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产生过许多成就辉煌的文化大师,诸如史学界的王国维、陈寅恪、钱穆;文学界的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哲学界的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佛学界虚云、汤用彤、任继愈??这些大师术有专攻,各擅所长,以深湛的研究和丰富的成果,名扬海内,成为一代宗师。和这些大师相比,胡适的学术研究不免显得有些驳杂而疏浅:他的一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部写完,即成绝响;《白话文学史》也是写完上部,再无下文。至于他颇为自许的史学研究、禅学研究,也都随兴而起,无疾而终,不仅缺少系统与条理,而且许多结论的牵强与粗疏一直为学者所诟病。然而这些明显的疏失似乎并不妨碍他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的运动中,郭沫若曾经做过这样的总结:胡适是“学术界的孔子”,胡适批判应该把“文化学术界的一切部门都包括进来;在文化学术界的广大领域中,无论是在历史学、哲学、经济学、建筑艺术、语言学、教育乃至于自然的各部门,都应当来开展这个思想斗争。”这样的结论,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胡适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影响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这是一个奇怪的悖论,这种悖论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忽视或者回避,这种忽视或者回避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对胡适解读的含糊和混乱:胡适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和学术研究究竟价值几何?为什么他会引出这么多截然对立的评价?在胡适去世50周年后的今天,对这些疑问的合理解答

应当是今天我们重新认识胡适必不可少的前提。

这里,我们试着通过对胡适主要学术思想的梳理,为这种悖论做出某种诠释,也为今天的读者认识胡适提供一条思路或一些启发。

胡适一生给后人留下了数以千万字的著述,内容涉及人文科学的很多领域。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他所倡导的白话文理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在他的《文学革命论》中声称:“文学革命之风气,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白话文运动是通过语言的变革引领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社会改变,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标志,它既是文化运动,也是政治运动。从二十世纪之初开始,批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当时普遍的文化诉求,在胡适之前和同时,酝酿并推动这种变革文人很多,如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等,但他们或者更多地是侧重对旧事物的批判,或者更看重白话文运动的政治含义。与这些同人相比,胡适既是一位卖力的鼓吹者,也是一个勤勉的实践者。他在《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中充分阐发了白话文的意义,并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为白话文找出了传统和渊源,使白话文的提倡有了合理与自然的基础。他特别明确地指出: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辞、五言诗、七言诗,直到小说、戏曲,“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上,哪一样新文学不是从民间来的?”这种鲜明、积极的文学史观,不仅破除了几千年来正统文学观念的束缚,为白话文和新文学的提倡和发展找到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他鼓吹的“文学革命”有了广阔的前景和切实的可行性。在反复宣扬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胡适还通过具体的文学史研究、古典小说的考证以及传统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使自己的理论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和验证。至于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的创作,虽然稚嫩粗糙,但作为引领风气的实践,更为自己的白话文理论提供的鲜活的范例。正是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得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当时众多的喧闹中显得实在而详备、具体而生动,较之一般的号召和鼓动,来得更加真切而有生命力,从而产生的影响也就格外重大且深远。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和实践奠定了他在新文学运动中领袖地位 ,为整个现当代文学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格局、思路乃至命题。

同样,胡适也曾在20世纪初的中国哲学界掀起过惊涛骇浪。1919年2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蔡元培在序言中称赞它有四大特长:\证明的

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梁启超更是称赞该书有三大特点, 即“ 敏锐的观察力, 致密的组织力, 大胆的创造力” 。谈到对当时人的影响,任继愈说:“读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使人耳目一新。??它不同于封建时代哲学史书代圣贤立言,为经传作注解,而敢于打破封建时代沿袭下来的不准议论古代圣贤的禁例。他把孔丘和其他哲学家摆在同样的地位,供人们评论,这是一个大变革。”当时的中国,西学渐入,中学凋零,许多有志于弘扬中华文化的学者们产生了很多困惑和焦虑:国学前途何在?做学问的路径何在?胡适的见解和主张恰好解除了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困惑, 而这种“ 解除” 的途径,就是新的学术眼光和新的研究方法。胡适曾极自信的说:”中国治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件事要算中国的一件大幸。这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门学问的人都躲不了这部书的影响。”口气之大、自信之深,国人之中确乎少有。然而,历史证明:胡适所言不谬。虽然《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完成了上部,但它第一次以明确而清晰的西方实用主义的方法论颠覆了传统中国因循几千年思维方式和学术方法,它借鉴西方哲学的学术规范、理论框架和方法进行中西哲学融会贯通,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中国现代哲学的创立都作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哲学史研究之集大成者” 的冯友兰,其学术观点与胡适始终分庭抗礼,但谈到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时,也多次强调:胡适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有开创之功的。

与此相对照,胡适的史学思想从开始就充满着争议和质疑。胡适的史学理论的核心是倡导怀疑的精神, 用“ 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态度和实验主义的方法,去整理、发掘古代学术思想,为现实的目标服务。他认为, 中国传统史学单纯以考察和证实历史为目的的研究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潮流,必须以历史进化的眼光和以古为今的标准重新审视。在当时,历史进化论和厚今薄古的观点并非胡适的首创, 严复、康有为、章炳麟等人均推崇历史进化论。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等也都提出过厚今薄古的主张。而胡适与众不同之处则在于他的怀疑和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或批判,而是要从古人的思想中找出对今人有益的东西来, 在符合客观史实的基础上, 对古人思想做出新的评价。换句话说,整理国故的目的在于“ 再造文明”。按照这种理论,史学家的任务, 就是要从当前的立场和现实需要出发,对古人的思想进行研究、评价, 批判地吸取精华,对这些史料进行

新的组织和诠释, 从而引发的合乎现实需要的历史结论。在这里,历史已不再是史料的简单堆砌, 而是现实人们有思想、有目的的“ 重构”。胡适的史学研究完全秉承了这样的宗旨:为了证明中国无为政治和自由主义的传统,他重新评价了老子、孔子的学说;为了推广实证主义的理论,他重新诠释了清儒的治学精义。这种理论一改中国传统的“代圣人立言”的史学观念,着力强调现实的目的和实用的态度,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开启了一代“疑古”的学风。不过其中强烈的主观特色和实用倾向也使胡适史学理论招致了许多意见, “胡适把历史当作一个随意打扮的婢女”,就是众多批评中最为人熟悉、也是最形象的恶谥。

胡适佛教研究,实际上是他史学理论的延伸,而的禅宗史研究又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胡适的禅宗史研究主要是围绕神会和尚的生平,清理历史上从唐朝开始到北宋时期中国禅宗发展的情形,考察中国禅的建立过程。胡适通过对敦煌材料和日本发现的材料的考证和辨析,指出正是神会和尚的努力,南宗顿悟之说才成为中国禅宗的“真宗”。胡适把神会和尚的努力,视为“佛教内部的一种革新或革命”,从神会开始,中国禅宗进入了历史上的革命时期,是把印度禅转化为中国禅的时期。仔细研读胡适关于神会的一系列论述,不难发现:胡适之所以对于神会在中国禅宗史上作用的极力推崇,甚至到了夸张的地步,是因为他坚决的认为,神会给禅宗带来的改变根本性的、革命性的,是带有转折意味和里程碑的意义的。这种价值和作用,和胡适自许对于中国现代思想的改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用思想史的眼光、历史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禅宗史的学者。他的佛学研究不仅在国内是开创性的,而且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他在禅宗史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在日本学术界曾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直至今日也还受到相当的重视。

从上面的简单梳理中不难发现:“五四”以来,在新文化的思潮中,胡适的确有其超轶众人之处:从文学革命到整理国故,从哲学研究到中西文化的讨论,在传统文化面向现代变革的很多方面,他都表现出独特的眼光和卓越的创造力,俨然成为整个人文科学领域引领风气的通才。更为难得的是,在变革传统的过程中,胡适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批判和否定,而是在激浊扬清的同时,努力寻找一条基于传统而又变革传统的可行之道。他的立场可以有人反对,结论或许受到质疑,

搜索更多关于: 《胡适国学经典文丛》序言 的文档
《胡适国学经典文丛》序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to504clox55mbu22qmd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