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作者:吴洪元,王能群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第20期
吴洪元,王能群
(1.福泉市凤山兴隆小学贵州福泉550500;
2.福泉市凤山萱花小学贵州福泉550500)
[摘要]少年儿童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孩子良好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鉴于此,本文就如何开展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分析。
[关键词]少年儿童;道德行为;教育方法
多年来,我校一直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从良好的做人做事习惯和生活习惯两大方面,确定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为了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学校采取了以下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
创建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习惯。充分发挥走廊、教室、中队角、校园宣传栏的教育宣传作用,让学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开设名人堂讲座,每周利用红领巾广播时间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成功人士的事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升旗仪式每月进行道德模范事迹宣传,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细节及美德,学习他们的精神。
二、学习行为习惯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利用晨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让学生知道,作为一名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哪些规章制度。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做人做事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内容,并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习惯,好习惯对人的重要性;什么是不好的习惯,它会给人带来什么坏处。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育阵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认知教育。
三、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1.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认知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成立小记者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进行采访,了解在他们的行业中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成立考察团,到社会各个岗位上进行实践。开展“小协警活动”,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开展“社区协管员活动”,维持社区秩序,了解好的生活习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是一种推进。
2.通过榜样的激励,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寻找生活中的榜样。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榜样,可以是学校的同学、老师,也可以是家庭里的亲人、朋友,找到榜样后,开展“找优点、学优点、向榜样看齐”的活动,活动中,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学生将好的行为意识逐渐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寻找社会中的榜样。让学生寻找社会上的榜样故事,开展“踏着榜样的足迹”活动,通过模仿―学习―践行榜样,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3.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影响,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并及时地进行宣传,利用班会、晨会、广播时间向学生进行介绍,通过组织的影响,让学生树立一种光荣感,同时在学生中起到一种以点带面,互相影响、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
开展“每月养成一个好习惯”比赛活动。根据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原理,在学生中进行“养成好习惯”擂台赛,看看哪些学生能在一个月的时间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养成好的习惯。在养成习惯方面,要本着“细、小、近”的原则,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这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推动作用。
4.开展道德小岗位实践活动,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利用少先队组织的优势,设立“十个小岗位”:生活自理岗、节约水电岗、关心父母岗、交通卫士岗、课间礼仪岗、爱护眼睛岗、文明游戏岗、强身健体岗、团结互助岗、尊敬师长岗,设立好岗位后,明确岗位目标及实践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申请,并进行实践活动。
5.通过情景模拟,检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辨析。以辩论会的形式,讨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比如拾金不昧应不应该奖励,看见受伤的老人应不应该去救助,小悦悦事件、郭美美事件给我们的启示,看见落水的人该不该去救,牺牲自己去救别人值不值。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总结,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学会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这种做法便于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校家庭之间超越时空规范地良性互动,既开放又可适度调控。学生网络学习空间提倡实名制,鼓励学生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并聘请班主任担任监督员,每天跟踪,及时纠偏,以杜绝将网络学习空间作为个人发泄空间的现象,引领学生过健康的网络生活。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提倡实名制,要求教师将注入网络学习空间的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确保了网络信息的可控性,有利于将违法和不良信息堵在网络学习空间之外。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的网络德育是网络的“环保工程”。研究思路: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开展“中国梦”学习教育,着力培养未成年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青少年思考个人理想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激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引导未成年人自觉把个人成长进步与祖国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心灵的原则,以未成年人的年龄
特点和审美取向为依据,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启迪智慧、润泽心灵、体验快乐、引领成长。利用学习空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持之以恒地密切配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心思考、用心研究,探索出一套真正适合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
好方法,为学生都能在成长的路上积攒下更多的财富――好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