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世界遗产的内涵与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结晶,是人类的财富,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见证。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截止2010年8月,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三位。 其中文化遗产28项(其中文化景观3项):长城、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甘肃敦煌莫高窟、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西藏布达拉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湖北武当山建筑群、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江苏苏州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坛、重庆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盛京三陵)、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山西大同石岗高窟、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村落;自然遗产8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
1.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中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
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我国国家文物局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中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可移动文化遗产和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其中可移动文化遗产是指器物、典籍、艺术品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包括古迹,建筑群、名城、遗址等,以及周围环境。
世界文化遗产积淀和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反映人类过去生存状态、创造力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有力证物,成为城市文明的纪念碑。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活动中的遗留物,因此其基本特征就是历史性,首要价值就是反映历史、证实历史、补全历史、传承历史的历史价值,其次为其艺术价值、思想价值、科技价值和经济价值。
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的具有东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精神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在政治上,它是国家身份的象征,代表着国家形象和成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文物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诉说着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保护好承载五千年光辉灿烂文明的文物有助于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社会经济生活上,它是文化消费的核心资源和重要的旅游
经济资源。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遗产的享用,使得遗产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经济价值。
在20世纪以前,人们对于中国史前的历史认识是模糊的,只能根据古史传说而半信半疑。之后,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遗址构成了南北分别以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与裴李岗、磁山---仰韶--龙山文化两大系统为代表的多个考古学文化系统。1929年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之后更多的发现证实了“直立人”的历史存在及其创造的文化,从而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和人类形成之初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证据,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科学界争论了近半个世纪的“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问题。
我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工程浩繁,气势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体现着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的美誉的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而闻名于世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以“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而著称的九寨沟~~~~置身其中,游历其中,不觉流连忘返。它们给人以审美感知的巨大冲击,充分体现了文化遗产的审美体验价值。而规模宏伟、建筑精美的中国皇家园
林,显示了皇家的壮丽形象和庄严气派,反映出了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原天地之美”又“能备于天地之美”的审美理想。
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都江堰,是人类水利工程技术的杰作和管理技术的杰出典范,体现了中国人在水利工程和自然生态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及其应用独步世界的伟大成就。直接体现了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
经济价值来源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又表现在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两个方面。文化遗产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得以提高文化素质,因此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也日益增高。而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收藏增值、投资交易和旅游资源三个方面。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历史活动的产物,它们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当时的地域、名族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它们反映历史,同时也补全了历史记述的缺失;证实历史,同时也纠正了历史的错误。它们丰富人类知识,增强美感,提高文化素质,帮助人类破解奥秘,更加清楚地了解社会的历史发展,从而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出正确的发展道路,实现人类持久健康的向前发展。
2.自然遗产
自然遗产是大自然与前人的赠与物,它们记载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是经政府审定命
名的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的地域。风景名胜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我国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标准是: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我国建立风景名胜区目的,是要为国家保留一批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同时科学地建设管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各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特殊地域的总称。自然保护区的作用是:它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它是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物种的天然存贮库;它具有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它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科学普及教育的自然博物馆、讲坛;有些自然保护区可以为旅游提供场所。自然遗产是国家的精
神物品和精神产品,是可供休闲的载体,也可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品味这些真实产品的过程,就是解读中国历史、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过程。风景名胜区有利于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遗产的价值涉及美学、思想史、宗教、社会学、历史、科学与技术等。世界遗产是人类独特的艺术成就,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了特殊的见证。它们既是古代历史的见证,又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我国的世界遗产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深刻认识其内涵和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让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文明传承千秋万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