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9课 那一定会很好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课文想象丰富,内容生动。传递给读者“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 【设计理念】
依托略读课文阅读提示的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和学习:一是通过默读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对生字的学习已不再是重点。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喜欢,对童话本身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茎”等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能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教学难点】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能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同学们,童话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们长大,她就像一粒美丽的种子播种在我们的心田,为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回忆。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拉近学生、老师、课本的距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今天呀,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这个奇妙的童话世界。齐读课题——《那一定
会很好》。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设计意图:学生质疑,启迪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画画、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 读准词语:
缩成一团 努力 根茎 吱吱嘎嘎 拆掉 新旧 自由读,指名读,易错的地方利用课件蒙层出示拼音正音。
(2)那么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听课文朗读,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指名说)
(课文主要讲了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它不断地想拥有很好的状态,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现实的故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读准字音,了解故事大概,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相关句子画出来。 (1)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2)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3)要是我能停下来, 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4)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根据学生回答,利用课件蒙层出示句子。
2.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提示:根据画出的关于“那一定会很好”这条线索来寻找相关内容、归纳。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设计意图:细读课文,抓住线索、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在一次次的变化中,为什么会说“那一定会很好”呢?每一次愿望实现后,心情怎样?
提示:(1)第一次还是种子的时候,向往外面的空气,觉得出来了一定会很好。 (2)第二次是高大的树,希望自己做一棵会跑的树。 成为手推车后,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觉得真舒服。
(3)第三次是手推车变老了,跑起来费力了,希望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
(4)第四次是作为椅子,已经老了,吱呀摇晃了,觉得躺下来会很好。 【设计意图:开展有明确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4.你喜欢文中的这棵树吗?为什么? 5.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提示:一棵树的一生,心里都充满着希望,不断追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无私地、默默地奉献着。
6.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这棵树的乐观与追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作者传递给读者的“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 四、对比阅读,感悟主题
1. 师出示短文《去年的树》 。
2.同学们对比阅读,你能说出《那一定会很好》和《去年的树》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吗?小组合作,先在组内交流分享。
(相同:都是童话;都写到了树;主人公都有变化的历程;……
不同:《去年的树》主人公是鸟儿和树,本文主人公是一粒种子变成的各种事物;《去年的树》结局比较哀伤,本文结局是幸福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比阅读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
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想一想,它会经过一段怎样的历程?仿照着课文的手法,自己编一个童话故事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故事的仿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