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高考卷看《外国小说欣赏》选修
从近年高考卷看《外国小说欣赏》选修十全翁 从近年高考卷看《外国小说欣赏》选修 有人说,从高考角度看,《外国小说欣赏》选修模块的学习意义不大。理由是浙江省2009年的高考卷,小说《魔盒》的阅读考查除了是外国人外,无论是小说主题、写作手法,还是试题的拟制角度,与《外国小说欣赏》课程没有很大的关系。阅读这篇小说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完成必修部分的学习就差不多了,没有必要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那么,《外国小说欣赏》这一模块的选修与高考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吗?要探讨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从近些年的语文高考卷的分析开始。 一、高考文学阅读与《外国小说欣赏》 文学阅读向来是高考阅读中的重头戏,由于多年来高考命题在散文阅读上形成了较规范的命题方法,散文也就成了文学阅读语料的首选。但小说作为文学阅读中的一种重要文本,作为日常阅读中接触频率极高的一种文学样式,在高考中也逐渐被看好。特别是进入新课改后,由于许多省市在“小说和戏剧”模块的选修选择了小说,就使小说阅读在高考中的戏分越来越重。而“外国小说”作为小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由于一些省份开设的《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程,成为高考中一个抢眼的存在。
1.文学阅读以小说阅读命题明显增多,外国小说比例总体呈增加趋势。
自2004年各省自主命题开始,小说阅读作为文学的阅读的考查方式的势头逐渐增强。2004到2006的三年间,全国仅有两套试题采用了小说阅读,分别是04年北京春季卷的《雁阵》和夏季辽宁卷的《认识自我》,其中《认识自我》是外国小说。2007年全国有二套高考卷的文学阅读为小说文本,而2008年有小说阅读的高考卷就上升到了四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除江苏卷的《侯银匠》外,海南宁夏的《二十年以后》,浙江的《乌米》、广东的《河的第三条岸》都是外国小说。2009年全国竟有了五套文学阅读文本为小说的高考卷,分别是全国三卷的《孕妇和牛》、辽宁卷的《遗璞》、浙江卷《魔盒》、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和四川卷《想像》,其中《魔盒》和《想像》都是来自英国的小说。下面是近五年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的一个统计表,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小说阅读和外国小说的阅读在命题材料中呈现出一种稳定化的增强趋势。 年份
小说阅读数量 外国小说数量 具体篇目 2004 2 1
北京春季卷《雁阵》 辽宁卷《认识自我》,纪伯伦 2007 2 0
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 湖北卷《日月行色》,杨闻宇 2008 4
3
海南宁夏卷《二十年以后》,[美]欧·亨利 江苏卷《侯银匠》,汪曾祺, 浙江卷《乌米》,[俄]阿马高尔基 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2009 5 2
全国卷三《孕妇和牛》,铁凝 辽宁卷《遗璞》,贾平凹 浙江卷《魔盒》,[英]大卫·洛契弗特 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 四川卷《想象》[英]凯·杰罗姆
2.小说阅读的文本特性与《外国小说欣赏》文本间的趋近 细究近些年高考小说阅读的选料,我们会明显地感觉到,这些小说文本在风格韵味上与《外国小说欣赏》中文本的风格渐渐趋近。纪伯伦、高尔基、欧亨利等都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作家,他们的创作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调的,其作品趣味与中国的现代小说、与我们日常的阅读趣味没有很大的差别。而后面的几位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大卫·洛契弗特、凯·杰罗姆则处身于西方现代文学时期了,其作品在内在的精神和追求方面充满了西方现代小说的气息,要解读它们必须有一定的西方现代文学阅读经验。
所以在小说阅读的选文上,文本选择体现出了与《外国小说欣赏》风格越来越接近的迹象,特别是广东卷的《河的第三条岸》。这是一篇完完全全超现实主义的现代小说,整篇小说具有象征性,带有某种神秘色彩,提炼出的小说关键词语就是“孤独”和“等待”,有点类似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多戈》,或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余华曾经这样评述过这篇小说:“没有人了解父亲灵魂的失落;更没有人知道,这块土地已无法承载他那份深沉的孤独。”“灵魂被迫选择了孤独,孤独又选择了漂泊??时间变得毫无意义,生死也变得毫无意义,剩下的只能等待。”“等待的全部意义就是等待失败,无论它的代价是失去某些短暂的时刻,还是耗去毕生的幸福。” 3.阅读试题考查点与《外国小说欣赏》相联接 除文本的接近性外,以外国小说为阅读文本的试题,在高考试题的拟制和考查角度的设置上也与《外国小说欣赏》课程本身紧密相关。我们不妨给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列一个简单的细目表。 试 卷 09浙江卷 09四川卷 08广东卷 08浙江卷 08海南宁夏卷 考察内容
景物描写及作用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表现力 品味重要语句的含意 人物性格概括 分析语句表现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