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义人末日都要复活,不仅是人类历史中一个人的复活。故此耶稣的复活更新了犹太人对神国的盼望,他们从他的事工所窥见的真理,都要实现出来: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以及一个邀请万人进入的新子民群体。耶稣的跟随者要在圣灵的大能下,实现普世宣教的使命,且要透过敬拜和神学反省,来了解其中的意义。 第廿九课 福音
一.圣经以外所提到的耶稣
《圣经论丛》(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丛书之七,金陵神学院发行)页52-53。 1. 约瑟弗斯(犹太史家,主后37-100年,第1世纪的《犹太古事记》)
《犹太古事记》第二十卷里也有一处提到耶稣。在这段里提到第1世纪60年初期,犹太大祭司亚那处决了耶稣的兄弟雅各。“亚那召集公会,把耶稣(又名基督)的兄弟和几个人传到公会面前,指控他们违法,把他们用石头打死。”
2. 塔西佗(罗马史学家Tacitus,115-117年写作的《编年史》)
塔西佗也提到耶稣的事:“基督,由此该教因而得名,于提比留统治期间,在巡抚本丢彼拉多手下被处死。此种有害的迷信,尽管一度受到遏制,在其罪恶发源地犹太,而且也在天下万恶汇集并流行的罗马,又重新猖獗起来。”从这一段对基督教贬斥的话里,可以看出这确实是出自罗马人的手笔。 3. 犹太拉比的文献(第3至第5世纪)
另有:
4. Suetonius, Live of the Twelve Caesars, the trouble under Claudius(p.41-54) 5. Pliny to the Emperor Trajan, p.110)
二.新约圣经(福音书以外)所提到的耶稣基督的生平与福音相关的经文
福音书以外所提到的耶稣基督的生平与福音,主要就是他的受死与复活。 1. 使徒行传(徒2:21-23,3:13-15,18) 彼得的证道是耶稣生平的最精简版,当然也是路加医生的记录。但他必提:受审、弃绝、受死、复活、按神的旨意。
2. 书信(林前11:23-25,15:1-7;罗1:16-17等) 福音:基督为罪人死
“基督”是耶稣的尊称,原文“克理斯多司”(Christos)是希伯来文“弥赛亚”的希腊文写法。“耶稣”是他肉身的名字,圣经也有其他人称为耶稣的,如巴耶稣(徒13:6)。称他为“基督”是把他和旧约圣经预告要来的那位集先知、祭司、君王于一身的表明出来。(路2:11) 三.福音是什么? 1. 好消息
2. 林前15:2-5,罗5:8
3. 林后5:17
第三十课
读经、解经与生活应用
1. 读一段圣经经文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 作者是谁?
他的写书对象是谁? 他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要表达的是什么? 这与其他类似的经文有何相同? 又有何不同? 还要问:“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这段经文的上文下理”,最后还要提醒自己:“要以开放的态度随时接受别人的指正”,因为我们互相学习才能长进。
2. 释经学是一门解释圣经的科学与艺术。科学方法在于研究、分析、重复的实验,然后找出答案。艺术是没有方法可循的,对创意的追求最终使人体会圣经的美善。因此,释经学是一门需要花代价学习的科目。
3. 有些基督徒认为读圣经只靠圣灵,而不需要释经学的知识与理论。是,圣经好像金矿,我们可以靠圣灵来发掘;但一个忠心的矿工,必会以先进的理论和科技来挖掘更多的金子,这就是耶稣在比喻里所说的“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4. 在研读圣经的时候,圣灵是我们最好的导师,他能引导我们进入真理(路24:45于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但别忘了圣灵也常常透过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指导我们。主耶稣在太9:13叫人揣摩旧约的经文,在太12:7又以另一方法重复,是有原因的(路1:1-3)。让我们谦卑的向他人求教吧!
5. 英文Exegesis在释经学里是指研究经文原来的意思,方法比较严格,中文翻译为“注释”或“训诂”。Exposition虽然也是解经,但艺术的意味更浓,较注重经文本意和生活实际应用的关系。因此,读经应该先Exegesis后Exposition,也就是先以科学方法“找出经文本意”,然后才探讨“自己的感受和生活应用”。
6. 注意释经学不但能对抗异端,更正错误的思想(太12:7“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还能领人归主。求主祝福你按正义解释圣经。
7. 当我们以圣经来确定信仰时,要注意:
a. 一切的信条都必须有以圣经整体作出发点的经文清楚的启示,而且这些经文应该是明显的真理。
b. 必须接受全部圣经对有关真理的启示,把所有相关经文都加以比较分析研究之后,才作整体性的结论。
c. 不要把不是绝对的信念绝对化,如马太、马可和路加写作先后的算法,某些圣经时代的仪式坚持也不必绝对化等。
d. 若发现传统教会的信仰与某些经文有矛盾,不要急躁发言更改,当先以严谨的释经原则好好研究,在多方征求指导,然后还应观察一段时间,以免不够客观。
8. 读经最重要是生活的实践,明白了就受感动,有“感”就自然“动”。我们也要努力朝这方向追求。登山宝训的结论也在此:太7:24-27(路6:48-49)。
他像一个人盖房子,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发大水的时候,水冲那房子,房子总不能摇动,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有古卷:因为盖造得好)。(路6:48) 遵行主道的人,就是如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