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5 23:06: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v1.0 可编辑可修改 (3)测量步骤(液体):①量取一定体积液体并称重M1②倒掉V体积液体③称量剩余液体质量M2④计算液体密度ρ=(M1-M2)/V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 物质的比热

1、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水的比热:×10的3次方 焦/(千克×℃)

表示的含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103焦。 2、比热表的阅读:

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3、 所以,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

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 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

原因:海洋(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岩石)要大,升温慢

降水:沿海降水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内陆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原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第五节 熔化与凝固

1、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A熔点 。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16

v1.0 可编辑可修改 5、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B 凝固点 。 同一晶体的A 熔点 和B 凝固点 是相同的。 6、

晶体 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熔化特点 熔化条件:达到熔点,吸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

凝固特点 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放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7、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逐渐上升,液态。(注:熔化时间不是加热时间。)

8、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看T-t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温图像。

9、萘的熔点是 80℃ ,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 48℃ 。水的熔点是 0℃

10、晶体举例:金属、冰、水、海波等 非晶体举例:松香、石蜡、玻璃、塑料、橡胶等。

第六节 汽化与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或凝结。 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

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

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b继续吸收热量。 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的。 17

v1.0 可编辑可修改 4、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是:液体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 5、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

(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回到室温) 6、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 、 压缩体积。

7、电冰箱就是利用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热,又利用压缩机将气体的冷凝剂液化,向外放热,而将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的。

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高端汽化吸热,在低端液化放热。 项目 相同点 不同点 蒸发 沸腾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收热量。 1.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2.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1.同时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 2.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发生 影响因素 1. 液体温度高低 2. 液体的表面积大小 3. 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 液体表面气压大小 (气压低,沸点低) 第七节 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 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丸变小,干冰消失,冬季结冰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了变细。 凝华现象:针状雾凇(人造雪景)、冰棍外的“白粉”、发黑的灯泡、霜的形成。 3、云,水蒸气上升至高空温度降低后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成云。 雨,云中小水滴变大降落到地面。 雪,空中温度较低,小水珠凝固成雪。

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在气温较低时液化在植物体和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露。 雾,无风时,暖湿气流(水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 18

v1.0 可编辑可修改 霜,寒冷的冬天,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凝华成霜。

第八节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①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溶剂),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②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

③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④某些物质在水中可能不能溶解,但可能在另一些物质中溶解; ⑤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但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⑥不同物质在同一种物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⑦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物质中的溶解性也不同。 2、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即溶解能力)

物质的性质(内因)

大多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性增强。

温度(外因) 气体: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降低。 固体:溶解度不受压强的影响

压强(内因)

气体:随着压强的增大,溶解度增强 4、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1)搅拌(2)温度(3)被溶解物质颗粒的大小

5、溶解时,有的物质溶解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物质溶解时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如: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温度降低。 第6节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2、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 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19

v1.0 可编辑可修改 等。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a.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性质通常用“易”、“能”、“可以”“会”、“难”等词来描述。

4、酸性和碱性是物质的两种性质。具有酸性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具有碱性的物质叫碱性物质。

5、常见的(含有)酸性物质:硫酸、盐酸、硝酸、醋、(多种水果);

常见的(含有)碱性物质:烧碱(氢氧化纳)、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钾、 氢氧化钡、氨水、小苏打、纯碱、各种洗涤剂。

6、浓硫酸的腐蚀性可以使白纸变黑;某些碱性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以做洗涤剂。 7、闻任何一种气体的气味时,都必须用手轻轻地扇动。

用浓硫酸做实验时,应该注意:撒到身上,一定要先用干布擦拭,再用大量的水冲洗。先后顺序不能颠倒,否则皮肤会被烫伤。(可补充实验浓硫酸和水产生大量的热。)

8、遇酸碱会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是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

2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u46a4vl7t7e16g2f5026bod04q32p00p2y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