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效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五峰县才芳小学 许海蓉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牛鼻子。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各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师颁布了新政策,对学生在校时间及课外作业、考试等方面进行严格的限定,那种靠延长时间、加班加点、打题海仗的做法不能再存在、不能再实行的情况下,教育教学质量只能靠提高课堂效率来保证,因此,课堂四十分钟必须有效、必须高效,谁赢得了课堂,谁就赢得了发展主动权,我们应该把应对的突破口放在课堂效益的提高上。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本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古训,已习惯于“教师教,学生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们,怎么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觉得首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
1、目前课堂现状
目前,观察我们的课堂,我们发现针对不同的课型,教师满堂讲、满堂问、满堂议、满堂练的现象仍比较严重,课堂教学效能低下。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较少,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阻碍了他们主动、全面地发展;我们也看到,语文课堂“满堂灌、不动笔”的现象比较严重,数学课堂“大锅饭,同练习”的现象比比皆是,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部分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学习效率不高。教师的角色意识较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2、教师角色的“错位”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有些教师在解读和把握课标时出现了迷茫或走进了误区,教师角色严重错位。
⑴、教师成“主考官”
老师拷问学生,课堂满堂问。“以问题统领课堂教学、以问题推进课堂教学”已成了某些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教师俨然成了“开心字典”中的王小丫考官,把教案编织成了数十乃至上百个问题,在课堂上像“连珠炮”似的射向学生。表面看,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师生碰撞激烈,但掩盖着的是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将语言文字进行了肢解,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二是问题缺乏思维价值,师生的碰撞缺少思想的火花;三是师生之间的碎问碎答挤占了学生与文本之间应有的对话时空。
⑵教师成“搬运工”
有些教师无论在备课或上课时总是扮演着“搬运工”的角色:不论是教材的解读、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确定,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等等,均是教参的复制与照搬。由
1
于教师所做的工作仅仅是知识的平面搬移,故呈现出了这样的局面:教师充其量只是教参的复制者、执行者,难以成为课程的创新者或创造者,既缺乏了独立研读教材的能力,又丧失了教师应有的决策作用。
⑶、教师成“讲解员”
不可否认,把课堂当“讲堂”,教学“填鸭式”、“满堂灌”等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时有发生。有的老师认为,课堂上的“少讲”或“不讲”会转变为学生的“少知”或“不知”,最终导致学生考试的“少分”或“无分”。于是教师热衷于把知识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体现,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及应有的创造力。
3、教师主导的“缺位”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主导、主体的理解发生了偏离。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竟然丧失了教师的主导性。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牵着学生走”异化为极端的“跟着学生走”。
4、教师权力的“越位”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已形成了“独霸讲台”的做派。
⑴、把课堂变为“才艺表演”的舞台:在有的教师的公开课上,教师是绝对的主演,而学生则是观众,教师寻找一切时机充分展示自己的唱功、画功、写功、演功??这样的课堂,抢占了学生的学习时空,淹没了学生的能动学习。
⑵、把课堂变为“一言堂”:教师主宰课堂,禁锢学生的思维,课堂上不允许学生越雷池半步,一旦学生的想法、说法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不符时,轻则批评,重则训斥。教师过于膨胀的自我意识损害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⑶、把课演成“教案剧”:课堂教学全盘照搬教案,课堂上漠视学生的学情,教师以不变的教案应对动态变化的课堂。如有学生的活动偏离了既定“方针”,教师或视而不见,或强行拉回。这样的课堂,一切活动均由教师统一发出指令,课堂教学“一刀切”、“齐步走”,故学生永远只能亦步亦趋,没有自主阅读的空间。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教学要走出无效、低效、微效的困境,走向有效、高效、实效的理想境界,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显得刻不容缓。
1、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接受由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全过程“洗礼”,它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2
顺应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准确诠释、定位和实践“教师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
⑴、凸显“平等”,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过程: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主体性来体现,学生主体性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完成。由此可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课堂地位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也是平等的。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平等”为基点,重新建构起语文课堂的“教学场”,也即体现一种民主的、互动的、共享的、双赢的精神对话的特质。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彻底改变师生之间那种认知与被认知、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⑵、显现“首席”,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要体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师的角色转换就得在主导作用的框架下发生变化,即:教师的角色应由纯“传授型”向“引导型”、“研究型”转变,在课堂上创设自主探究,质疑解疑,互动学习的时空,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计划经济”走向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当然,“首席”的内涵应钦定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等。
2、设身处地地“换位”
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与能力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转变成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屏障。为此,教师必须“换位”思考,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脉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⑴、想学生所想定“目标”: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应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教师要“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境,体会学生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预测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更符学生实际。
⑵、疑学生所疑定“内容”: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以学生的认知想文本,明确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掌握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需求。也即多想想: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和学习困难,我最希望老师讲什么,点什么,帮什么,使教学内容的确定更合学生实情。
⑶、感学生所感定“方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教法,即:我怎么讲能讲得清楚、透彻、到位;又要注重学法,即:课堂上学生怎么学、怎么思、怎么动才听得懂、记得牢、学得好。以学生的需求来选择恰当的教与学的方法,也即多想想:如果我就是学生,我喜欢如何去解读教材、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完成练习,从而使教学方法的设计更趋学生兴趣。
3
3、教师主导的“到位”
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时间的支配权真正还给学生,就得正确把握教师的“导”,即:探寻导的有效时机,使“导”得适时、适度。
⑴、导在“疑难处”:从某种程度讲,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在筛选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过程。而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可能遭遇的学习困难理应锁定在备课的重点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有效的“导”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如,有的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受年龄、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的局限,往往与文本的交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障碍,此时教师就得“导”,其目的是以教师之导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⑵、导在“模糊处”:文本内容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的东西学生能自主读懂,而隐性的东西,像文本的中心、作者的胸臆等等往往不易被学生所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导”。例《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其中的“醉”字是词之精华所在,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抠”住一个“醉”字,进行生生间、师生间以及师生与文本间的深度对话,使学生对词的意境的体悟逐渐个性化、多元化、深刻化。这样的导能使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涵和意境,可谓导得恰到好处。
⑶、导在“卡壳处”: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偏差,有时甚至背离了文本原有的价值标准,这说明学生的感知“卡壳”了。此刻,教师的“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通过有效的“导”,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调整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他们沿着正确的途径提升阅读能力。如有一次听小学部老师讲课,教师在教学《麻雀》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如果此刻你是老麻雀,你会怎么做?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老麻雀与猎狗搏斗,无疑是以卵击石,结果肯定是白送性命,还不如保存实力。”听了该生发言后,教师乘势利导:“照你这么说老麻雀就眼睁睁地看着亲骨肉被害而无动于衷?从课文中能找到依据吗?请你想想老麻雀此时不顾一切冲了下来是为什么?”该教师的即时引导,既揭示了文本的价值观,同时为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健全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 总之,我们的教师应不断学习,改变观念,转换角色,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人公,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从低效到有效,达到高效、实效的理想境界。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