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诗社的编委、社员、广大诗词爱好者、学校师生与阜新市的朗诵艺术家们、市电视台记者、主持人纷纷登台,用最为动听的诗歌语言饱含深情的朗诵,表达了阜新儿女讴歌祖国沧桑巨变的激动心情,礼赞了阜新人民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激情与豪迈。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万勤、市文联主席王树清和县委书记李志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海峰,等领导应邀出席,观众近万人。
在《佑安风韵》上发表的作品,只是佑安诗人作品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较好的作品被推介到外地。在县、市报纸、诗词刊物和北京以及其他省份的刊物上发表。这样,不仅鼓舞了作者的信心而更重要的是发挥了诗词写作的社会作用。
扩大规模,强化影响。佑安诗社与市县诗词学会、《蒙古贞日报》星期刊联合共同举办了“佑安杯”诗词大赛、 “佑安杯”诗词有奖征文,历时3个月,有117人参赛,收到作品214首。其中有110首在报上刊登,有50人分别获得等级奖与优秀奖。有力地推动了于寺乃至全县诗词事业的发展,把创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工作推向了高潮。
健全组织 发展社员规范管理
按照诗社章程,2010年8月17日,召开了诗社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三次社员代表大会,通过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诗社组织机构和《佑安风韵》编委成员,聘请了名誉社长和顾问。并邀请了市县诗词学会和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领导出席参加。成立
了佑安书画社,首批社员30人。并召开首次社员代表大会,制定和通过了书画社章程,选举产生了社长、副社长、秘书长。聘请了名誉社长和顾问。并编印《佑安诗社十年简史》一部,庆祝诗社成立十周年专刊一期,印发1000册。
诗社有2人为阜新市诗词学会理事,1人为阜蒙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继续做好社员吸收工作,重点是农民社员和周边乡镇社
员的吸收,各村诗词小组每年发展农民社员至少3---5 人。均能够达到独立创作的水平。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社员要进行表奖。
开展采风 参加诗词联谊活动。
佑安诗社的诗人有半数左右是农民,由于农事劳动、经济状况或外出打工等实际情况,集中外出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但是,镇党委政府还是从实际出发组织了一些采风、联谊等活动。如参加市、县诗词学会组织的十家子玛瑙采风,于寺新农村采风,海棠山采风等。与阜新市青松诗社、彰武县雅墨清音诗社、耕耘诗社、原阜新市山区建设队老知青佑安诗社访问组和岳鹏飞率领的辽宁男篮部分队员举行联谊活动,现场赋诗与文艺联欢,并向诗社赠书。还同阜新矿业集团阳光诗社、唐山红枫叶诗社、广东韶关诗社、山东文山诗社、江苏淮安博里镇诗词学会、上海宝山区顾村镇诗词学会等保持通讯往来,交流刊物和作品。
应邀参加中华诗词学会在黑龙江省望奎县和江苏省淮安市举办的“全国创建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会”。 并
在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得到了中华诗词学会领导、与会的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同志们的好评。
因势利导,加强宣传。
镇政府和于寺学校分别投资0.2万元、2.2万元,诗书画合璧绘制1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诗墙各一处,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及我镇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诗词作品。积极与新闻媒体沟通拍摄和录制有关全镇和诗社活动的专题片,先后在辽宁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新北方、黑土地和阜新市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新华社辽宁分社、省电台、市日报,晚报、蒙古贞日报多次报道我镇的诗词创作和活动情况。
大力推进诗教工作。
文化要传承,诗教要先行”。紧密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诗教的部署,镇党委、政府加强对校园诗教工作的领导。学校是诗教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小学校,都把诗教列入了教学内容,学校成立校园诗教领导小组,组织校园诗词创作。完善了诗词组织,中文课的语文教师带头学诗、写诗和教好诗词课程。一是把诗教工作渗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德育突出中华诗词的爱国主义;智育有机结合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中的诗词教材进行诗教;体育的奥运人物歌颂和美育中的诗词歌赋,都是实施诗教的载体。二是开展“三个诗教课堂”。第一课堂是语文课,结合教学讲好诗词。第二课堂是课外兴趣小组,主要进行诗词知识讲座辅导。第三课堂,组织诗词写作研究会
(分年级设组),负责诗词沙龙与墙报出刊。为了配合校园诗教,《校园诗词》改版为彩色印刷,更名为《诗雨》提高了刊物的总体质量。社刊《佑安风韵》还专辟“园丁心曲”、“新苗吐绿”两个栏目刊登师生作品。
几年来诗教发展迅猛。教师和学生的创作队伍,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有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学生诗人群体。为我镇的诗词创作队伍培养了年轻人才。
于寺地区可谓人杰地灵。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十分珍惜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把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使后人得以看到先人们的某些生活影子,通过这些习俗,把后人的思绪带入久远的年代。
跑黄河是于寺镇的一项古老习俗,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正月,人们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之中,从初二开始,扭秧歌,踩高跷等流行于民间的习俗相继展开。经过几天的筹备,农历十四至十六这三天,人们又开始“跑黄河”。据老人们讲,“跑黄河”这种习俗,自清乾隆年间由河北一带流传至本地,开始只是少数汉族人参加的一项活动,只要是农闲,便有很多人聚在一起就“跑”起来,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后来由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逐渐形成了春节的一种习俗。其活动意义与以前也有所不同。
最早的“跑黄河”叫“破黄河阵”,广泛流传于中原广大地区。相传是为了纪念姜子牙攻打桀军时阵亡的将士。姜子牙在与桀军交战时,率兵进入了桀王布置好的军阵,军将只要进入这种阵势,就象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