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高考海南卷)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解析:选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及分解者,D错误。 2.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失收。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平腹小蜂可从椿象的卵液中获取能量 B.荔枝椿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次级消费者 C.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D.平腹小蜂可以减少荔枝椿象对荔枝的伤害
解析:选B。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可见,平腹小蜂可从椿象的卵液中获取能量,故A正确;在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食的生物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荔枝、龙眼等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故B错误;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是寄生关系,当荔枝椿象数量增多时,平腹小蜂数量也会增多,而平腹小蜂数量的增多又会导致荔枝椿象数量减少,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故C正确;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失收,而平腹小蜂可以导致荔枝椿象数量减少,从而减少荔枝椿象对荔枝的伤害,故D正确。
3.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型增长 B.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 C.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 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
解析:选D。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正确;由曲线Ⅰ可知,种群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略有减少,这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B正确;形成曲线Ⅱ后,该种群数量减少,如果建立保护区,可以增加该种群的数量,C正确;形成曲线Ⅲ不可能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天敌多不会导致一个种群完全消失,D错误。
4.(2015·高考四川卷)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选A。A项,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
量和密度减少,故种间竞争会减弱。B项,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C项,距石头的远近影响了蜥蜴的数量,进而影响了蝗虫的种群密度,最终影响了植物生物量,所以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D项,由题图可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能增加蜥蜴的数量,从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和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5.(2015·高考北京卷)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定时灌溉 不灌溉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解析:选A。由题意可知,本实验采集数据的方法为样方法,故B项正确。通过观察图表可知,本实验研究的是两个自变量(灌溉和大蚂蚁)对因变量(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的影响。只考虑灌溉与否,可以看出定时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增多,不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故D项正确。只考虑有无大蚂蚁存在,可知定时灌溉和不灌溉两种情况下,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较,驱走大蚂蚁后小蚂蚁数量多,故认为大蚂蚁的存在会使小蚂蚁离开而导致其数量减少,A项错误、C项正确。 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害虫的天敌是拟水狼蛛,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C.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D.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不驱走大蚂蚁 驱走大蚂蚁 不驱走大蚂蚁 驱走大蚂蚁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增加35 增加70 减少10 减少2 解析:选A。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基因库越丰富,物种越不易被淘汰,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错误;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食物链越短,消耗的能量越少,C错误;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不变,D错误。
7.某相对封闭的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共有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
种群 能量(×102 kJ/m2) 甲 7 乙 50 丙 20 丁 0.98 戊 500 下列对表中数据做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戊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目测估计法
B.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率为14% C.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会导致丙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增加 D.碳元素在该群落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解析:选B。该生态系统中戊为生产者,调查戊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目测估计法是统计物种丰富度的方法之一;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食物链有两条,一条为戊→乙→甲→丁,一条为戊→丙,因此由戊到乙和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0/500)×100%=14%,由乙到甲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50)×100%=14%,由甲到丁的能量传递效率为(0.98/7)×100%=14%;由表格可知,甲与丙之间不构成捕食关系,当甲的数量增加时,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而丙的数量可能因能获得更多的食物戊而增加;群落内部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8.(2015·高考福建卷)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解析:选B。A项,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鲈鱼属于第五营养级。B项,第二营养级包括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二者共有的能量为3 780+4 200=7 980,因此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 980÷31 920×100%=25%。C项,一个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等,题目中1 357是1 483(太阳鱼总同化量)减去126(下一营养级摄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