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得到的,因此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比1 357 J·m-2·a-1要少。D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所以食物网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9.如图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⑤可表示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 B.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
C.分解罐中的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出物分解,为立体农业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
解析:选D。①表示航天员呼吸释放的CO2,②③④可表示航天员所需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⑤表示微生物将排出物分解成无机物,同时产生CO2,因而可以向立体农业中的植物提供无机盐和CO2,但不能为植物提供能量。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传递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需要吸收太阳能,才能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该人工生态系统涉及的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要航天员进行调控。
10.有成都“绿肺”之称的府南河河畔的活水公园是一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日处理污水300吨。其核心部分包括6个植物塘和12个植物床,共同组成了三级植物塘、床系统。污水为该系统中的植物提供必需的水和营养成分,促进植物生长的同时也净化了自己。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活水公园的建造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影响演替速度 B.三级植物塘、床系统植物不同,不能体现群落的结构
C.三级植物塘、床系统中的植物能直接吸收净化水质中的有机污染物 D.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能净化水质,这属于间接价值
解析:选D。活水公园的建造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三级植物塘、床系统中的植物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三级植物塘、床系统中的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有机污染物;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能净化水质,这属于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11.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
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解析:选C。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I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12.如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于乙生物群落的
B.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生物种类完全不同 C.不同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甲所在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解析:选C。由图可知,在相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甲生物群落的变化明显,说明其生物多样性较低,A错误。甲生物群落和乙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变化表现出的反应不同,说明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但有些生物种类可能会相同,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C正确。并非所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都呈负相关关系,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也低,D错误。
13.(2015·高考全国卷Ⅱ)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
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该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250 km2,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50÷250=2.2头·km-2。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00÷250=2头·km-2。(2)由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分析可知,当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乙种动物被丙种动物捕食的概率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而乙种动物数量减少将导致被捕食者甲种植物的数量增加。(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主要有三个去路:被下一营养级(丙种动物)同化、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因此,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要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1)2.2头·km-2 2头·km-2 (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3)大于 14.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先后迁入。图甲表示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乙表示几种生物形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其他种群迁入后,改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结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 (2)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________。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下降,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个月后蝗虫种群数量骤减,短时间内猫头鹰种群的数量变化为________。 (4)若鸟类从草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20%,则鸟类增加10 kg,至少需要草________kg。
(5)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该动物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往往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解析:(1)在此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迁入以后,使得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增加,改变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2)由此曲线可以看出,在3~7月,蝗虫种群数量最多,此时的竞争最强。后来多个种群的生物迁入此生态系统中,导致蝗虫与其他生物的竞争不断加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3)蝗虫的数量骤减,则猫头鹰的能量主要来自“草→田鼠→猫头鹰”和“草→鸟类→蛇→猫头鹰”,减少了食物链的环节,减少了能量的散失,传递到猫头鹰的能量增加,所以猫头鹰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4)鸟类增加10 kg,至少需要草的重量按照能量最高传递效率进行计算:10×20%÷20%+(10-10×20%)÷20%÷20%=210(kg)。(5)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N=Mn/m。其中N表示种群的数量,M表示捕获个体数,n表示总捕获数,m表示重捕中标记个体数,由于该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m值偏小,最终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答案:(1)营养 增强 (2)3~7月 田鼠和鸟类与蝗虫种群对食物的竞争加剧(食物减少) 蝗虫种群被天敌捕食的数量增加 (3)增加 (4)210 (5)偏高
15.如图所示为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每种生物后括号中的数字分别为个体数和个体的平均重量。请回答:
(1)苍鹰共占据________个营养级,蜥蜴与苍鹰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________流动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写出1条)。
(3)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兔子等植食性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兔子能根据狐狸的气味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________________。
(4)草原管理上,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这主要是提高________稳定性。 解析: (1)根据题图可知,苍鹰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蜥蜴与苍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热能);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3)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能够增强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
相关推荐: